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滇川交界处,俗称“小凉山”,因永宁、蒗渠土司府合并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6025平方公里,山区占总面积的98.4%,总人口27.9万人,属“直过民族”地区。这里既是一片红色侵染的热土,也是集“山、少、偏、穷、特”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县,有彝、汉、摩梭、普米、傈僳等12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3.2%。多少年来,世居这里的少数民族同胞与世隔绝,延续着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深处的小凉山,紧缚着绵长顽固的“穷根”,贫困如影随形。改革开放以后,宁蒗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受自然、交通、教育等因素制约,不少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全县91个村社中贫困村有82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1个),有贫困人口18800余户79300余人,占丽江全市总数的60%以上。
中共云南省委政法委自2018年初定点帮扶宁蒗县以来,围绕“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积极探索帮扶新思路新机制,拿出了一系列过硬措施,打出了一整套脱贫攻坚“组合拳”,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扎实推进精准帮扶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呈现出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的良好局面。2018年,宁蒗县减贫任务如期完成,累计脱贫27718人,24个贫困村(包括11个深度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高位推动定“调子”
云南省委政法委始终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张太原年内17次研究部署“挂包帮”工作,先后6次到宁蒗走访调研,听取县、乡和驻村工作汇报,实地查看全县易地搬迁、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等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与贫困群众座谈交流,专题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并多次作出指示要求,确保了宁蒗脱贫攻坚工作瞄准靶向、对症下药、精准发力。与此同时,作为省级挂县领导,张太原同志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宁蒗县予以了大力支持,指导县委政府制定了《2018—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和年度减贫计划》《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规划》《2018—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举措,科学确立了“1956”工作思路(即:锁定脱贫摘帽总目标;实施“五个一批”+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创新创业、金融支持4个脱贫工程;住上好房子、培育好产业、建成好环境、养成好习惯、得到好保障的“五好”要求;建立脱贫攻坚议事、“挂包帮”、资金整合、责任落实、考核奖惩,党建“六”项机制),做到“路线图”精准、“任务书”清晰;一年来,已协调和引入各类帮扶资金5.04亿元,从生态保护脱贫、发展产业脱贫、教育与医疗救助脱贫等方面,帮助宁蒗县解决了一系列管长远、利民生、固根本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了各项惠民政策举措有效落地。
在“一把手”的带领下,省委政法委其他领导也多次听取驻村工作情况,10余次到宁蒗县走访挂钩农户,慰问困难群众,看望驻村干部,帮助县、乡、村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了扶贫工作具体困难,一座座小康路上的“堡垒”被攻破。
精准识别扶真贫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云南省委政法委聚焦“六个精准”要求,深入县、乡、村开展贫情研究,遍访农户听取意见,逐户了解掌握劳动力、收入、就学、就医、思想动态等基本情况,全力以赴做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回头看”工作和城乡低保清理整顿,进一步精准锁定挂包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01户,低保户由1033户精准认定为623户。特别是针对全县扶贫对象、帮扶措施不够精准及信息数据错误率较高等问题,创新举措,成立了国办系统信息录入和数据清洗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工作组,配备信息员。组织全县村(社)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核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准确掌握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照“数据完善、纵向到人、横向对比、操作便捷、直观展观”的思路,发挥省委政法委驻村干部专业技术优势,在未投入财政资金的情况下,研发了宁蒗县扶贫工作数据库管理软件,通过软件应用建立全面的电子精准扶贫台账,实现对贫困户信息数据的电子化管理与统计、比对和分析,短期内修改、完善贫困户信息数据6万余条,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措施扣好了第一颗“纽扣”。
“挂包帮”帮扶到户解决谁来扶的问题。“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是做好定点扶贫的关键举措。制定了“挂包帮”工作方案,从目标任务、制度保障、责任落实、纪律要求等方面作了明确。调整充实下派帮扶力量,组建了扶贫工作队,选派正处级实职干部挂县委副书记兼任全县驻村扶贫工作总队长,4名同志分别担任驻贫困村第一书记。按照“厅级以上领导每人挂帮3户、处级干部挂帮2户、科级干部挂帮1户”的原则,省委政法委全体干部挂联建档立卡贫困户192户,明确帮扶责任,实现了“挂包帮”全覆盖、全过程。
对症下药分类实施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底数清、情况明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通过对全县贫情民情的分析,梳理出因病、缺水、因学等较为突出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为此,确立了“政治、能力、经济三帮扶”和“因村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分类扶持”的工作思路,重点通过发展产业、补齐教育与卫生短板、建设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实现脱贫,确保扶到点上、扶在根上。
全面落实贫困退出机制解决如何退的问题。全面落实中央脱贫退出机制的意见,帮助全县制定脱贫规划和计划,督促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程序,坚决杜绝“数字脱贫”“假脱贫”。指导完善县内考核和评估机制,加强对各乡村督查巡查和追究问题,及时发现问题,督促纠正。
紧盯产业谋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首要解决的就是产业生态的问题,如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应的公共服务等。为此,省委政法委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推进行动,立足宁蒗县花椒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短平快”增收致富项目,投入基础建设。
要想富,先种树。以挂包乡作为全县示范点,进村入户反复动员,组织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花椒种苗种植,帮助挂包村贫困群众新增种植花椒近6000亩,全乡已种植花椒38000余亩近126万株,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户均有花椒产业地1亩以上。2019年全乡计划新增花椒种植10000亩。
充分借助外力,发掘社会资源参与扶贫。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牵线搭桥,加强村企对接,投入财政帮扶资金90万元作为撬动,引导丽江市民营企业投资300余万元建设全乡花椒产业交易中心,开发农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贫困村将集体闲置土地租赁给企业作为建设用地,企业按年度缴纳土地租赁费用,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并定向收购贫困户种植的花椒果,让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强化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离不开帮扶单位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的参与,而要把产业扶贫开发工作做到位,则需要注重合作社的角色,通过合作社团结群众和贫困户,最终实现产业的振兴。为此,省委政法委以“企业+党组织+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支持村党总支和引入的生产企业牵头成立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加入社员,由企业在产前环节向贫困户提供花椒种苗、化肥、农药等优质农资,在产中环节提供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生产性服务,在产后环节提供花椒烘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以及收购、仓储、运输和销售等产后服务,建立了稳定的脱贫带动关系,并借助企业的产销平台,提升了当地花椒的质量、产量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打造出高原特色农业品品牌效益,为贫困人口持续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坚持用好“政策性支持”这一手,加大协调支持力度,深挖产业发展潜力,为全县争取到位烤烟指标3万担、烟水配套资金52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使全县贫困烟农全体受益。
项目落地真扶贫
精准扶贫目标的完成,还需要扶贫政策及项目的精准实施。一年来,省委政法委充分考虑挂联点的主要贫困原因、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等多个方面,统筹协调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实施。
指导建立了总投资33.3亿元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帮助乡村完成2018—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规划。针对挂包乡村河道安全和缺水致贫等突出问题,积极向省委省政府争取,将沙力河道综合治理和竹山村水库建设纳入云南省“十三五”中期规划进行立项,计划投入2.25亿元启动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普惠性的民生问题。
坚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充分认识生态保护对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把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工程作为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一项重点任务。2018年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资金4亿元投入宁蒗县泸沽湖生态保护工作;帮助创建泸沽湖国家5A级景区和建设摩梭旅游小镇,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指导修订泸沽湖保护条例,加快实施最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生态保护脱贫机制建设,为全县协调新增护林员等公益岗位近2000名,吸纳了更多的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就业。
立足长远补短板
省委政法委坚持扶贫必扶智的原则,制定教育扶贫计划,投入资金300万元建立“宁蒗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新生入学资助行动计划”,为全县贫困家庭考入大学新生一次性补助3000元;运用微信搭建“忙糯爱心快递”平台,向社会发出助学倡议,拓展捐资助学渠道,建立教育帮扶长效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捐资助学活动;全力配合控辍保学工作开展,确保全县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辍学率在国家控制指标内。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宁蒗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较为突出的致贫原因,也是群众迫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因此,省委政法委协调资金1500万元投入全县医疗补“短板”项目,主动对接沪滇医疗帮扶资源,协调安排省医疗专家团队到县常驻开展对口援助,建立医疗指导、学习培训“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加大卫生计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不断改善群众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全县加快贫困村卫生室和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贫困家庭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政法综治保平安
良好的治安环境,对于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全面建成小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省委政法委坚持推进政法综治各项工作与扶贫并重,把宁蒗县作为全省政法工作主要联系点来抓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投入专项资金550万元,用于支持全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县级综治中心建设。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积极推进小凉山学校法治基地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全省示范点。针对民族地区群众宗族思想长期存在、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广泛开展扫黑除恶、“平安县乡”和“法治乡村”等多种形式的法治创建工作,带领各级干部群众学法尊法用法。聚焦群众核心利益,指导化解基层涉贫矛盾纠纷,引导群众依法合理反映诉求,群众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确保矛盾纠纷不升级、不上交,有力促进了乡村和谐。
党建脱贫双推进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靠政策、靠投入,靠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但归根结底,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实干苦干、团结奋斗。为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省委政法委以问题为导向,在全县开展了“四抓四促”整治工作(即:抓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促政治功能发挥;抓法定职责履行,促工作作风转变;抓突出问题整改,促基层队伍纯洁;抓团结干事,促攻坚能力提升),推行广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村干部进行公开评议的做法,建立村“三委”与驻村工作队同步考核、分类评定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村级管理混乱、宗族势力干扰村务以及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按照中央党的建设总要求,指导全县开展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和“三会一课”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员的身份意识和凝聚力,同步推进村党员活动室建设,确保支部引领有载体。采取“一对一”、“一对二”的形式,省委政法委11个党支部与挂包村各党支部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签订了“双承诺”协议。始终把选好用好管好贫困村带头人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指导全县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开展,确保村级班子建设有储备、能接续。
宣传发动促攻坚
扶贫宣传是党的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面。省委政法委始终把做好脱贫攻坚宣传作为一项重点帮扶工作,积极调动各类媒体资源参与宁蒗脱贫攻坚,不断扩大影响。坚持从上至下全面开展,积极争取“人民网”与宁蒗县建立了扶贫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党媒优势,国内一批企业先期与宁蒗县签署了投资意向备忘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效应。
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探索开展多平台、多形式的扶贫宣传活动,利用微博微信受众广、传播快的特点,创建了“宁蒗V西川”等新媒体新平台,定期刊发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政策和扶贫工作经验做法。坚持正确导向,从抓典型入手,通过宣传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在全县树立了扶贫模范榜样,凝聚了人心,激励了扶贫工作一线同志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坚持扶贫必扶志,指导全县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宣传教育,推动《村规民约》修改完善,推进移风易俗,真正触动了贫困群众的感恩之心,增强了自我发展的动力。
实践证明,定点扶贫,联系到县,帮扶到村到户,有利于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有利于更好地倾听基层的声音,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帮扶单位更好地改进工作,不仅直接体现党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会对地方扶贫工作和社会扶贫实践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是我们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下一步,云南省委政法委将继续不忘初心,努力前行,助力宁蒗县加快建设凉山地区最美彝乡,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注:以上资料均由申报者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