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善美萍乡

漆宇勤
2019年03月20日08: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萍乡秋收起义广场。彭学平摄

  这些善良的人们在日常岗位中的事迹看似平淡而简单,但数十年如一日、倾尽全部的热情,无不令人感动、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我坚信,向善的力量也是向上,向善的心与爱美的心有着高度重合之处。

  三月的微雨落在江南大地上,经过一个季节的寒冷后,世间的草木都在准备萌发新绿。这惊蛰过后的景象,不由让人想起“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我自私地认为,翻开地图,春风里绿意相对更蓊郁一些的,是赣西地区。在春风渐紧、春意渐浓的三月,赣西萍乡这片土地上,似乎新芽绽放得更多更早也更齐整一些。就仿佛在大片的浅绿里,凸显了一个翠绿色的岛屿。

  我到这岛屿上找朋友,找到一大群松柏般苍翠的名字,找到一大群火焰般热情的名字,找到一大群黄牛般奉献的名字。还有更多,勇敢的、无私的、敬业的名字,如星辰般在这岛屿上闪亮。

  我在岛屿上先看到幽谷之兰——林兰生。

  林兰生的名字带着不染纤尘、清幽高洁的意蕴,但他的工作,却天天与恶臭和脏污打交道。他长期在山谷里活动,但这山谷是人迹罕至的垃圾填埋之谷。

  每天清晨五点,林兰生随着清运垃圾的车辆出发,开始紧张繁重的工作。作为一名全能的司机,他轮番开着铲车、推土机、挖机、运土车四种机械,将环卫线上最后一道程序处理完毕。可以想象太阳暴晒之下垃圾场让人难受的那种恶臭杂糅,每天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十多个小时,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和奉献精神。林兰生不怕这臭味,因为长期的强烈气味刺激,已经使他基本失去了嗅觉。他今年五十三岁,在垃圾填埋场里工作了三十多年,要不是后来这个城市停止填埋改为焚烧发电,他打算干满四十年。这三十多年里,他始终吃苦耐劳,坚持在垃圾处理第一线,没有休过双休日,没有要过加班费,没有提过要求换岗。

  我在岛屿上看到了傲霜之菊——邱菊清。

  邱菊清是斑竹山大山深处庙岭教学点唯一的教师。退休之后,依旧坚守在孩子们身边,继续为仅有的几个学生上课。

  她家里有残疾的丈夫需要照顾,有年幼的孙子需要照看。但为了让孩子们不用跑遥远的路途去山外读书,邱菊清毅然义务撑起了这个只有一名教师的教学点。每天上午,教完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各个科目的课程后,邱菊清还要砍柴挑水,为孩子们准备午饭。退休工资被她拿来为孩子们买文具、补贴教学点开支。她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要上学,我就一直坚守下去。

  这些故事,当我想要简单地概述时,发现它们是如此的平实;这些人物,当我一个个真正走近他们深入了解时,却发现每一个人都让我热泪盈眶。

  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并不遥远,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在萍乡有很多。将缩微的地图用温暖和善良涂抹,整个昭萍大地凤凰形状的地图就成了一个葱郁的岛屿,林立的好人都是善良的灯盏,将周围的空间照亮。站在岛屿上,我愿意虔诚地向一个个善良的名字致敬:我不认识你,但我感谢你!

  目光环视,我还在岛屿上看到了更多松筠之节、寒梅之骨。

  被亲切称为“老阿姨”的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耄耋之年仍在关爱青少年成长;诚信母亲江志兰古稀之年依旧挑着菜篮积攒一角、五角替儿子还清债务;最美渡工郭罗恩十五年不计报酬为村民和学生摆渡,无言中奉献大爱……

  这些动人的事迹,拱起一片片良知与道德的高地,拱起一座充满大爱的岛屿。

  这些善良的人们在日常岗位中的事迹看似平淡而简单,但数十年如一日、倾尽全部的热情,无不令人感动、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是的,你已经知道,我今天要说的是中国好人。

  不得不说,善与美,几千年来都一直如同明星高悬在我们人类社会的天空,值得一切人去景仰与追求。在古老的典籍里、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善人也可以作为特定的称呼:张善人、李善人……而现在,我们称呼他们为道德模范、中国好人。

  我相信,所有善良者都有着相同的美好面容:困顿里施粥饭的人,危难处伸手援救的人,贫寒里不离不弃的人,孝敬的人,守信的人……他们都是爱人的人、奉献的人、被阳光普照的人。

  萍乡人口近两百万,土地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而这片并不广大的土地上,萍乡人上榜“中国好人”六十多人,还有一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四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计算这些数字的时候,我正坐在中国雷锋文化博物馆的小院内看络绎不绝的孩子们前来参观。

  是什么原因让雷锋这个名字在这个赣西城市扎根发芽?大街小巷活跃的志愿者身影告诉了我答案。

  这块曾经酝酿过秋收起义的土地,多年来一直厚植好人土壤、深耕好人文化,终于营造出了好人集聚的效应,称得上是“小城大爱好人多”。

  一批接着一批涌现的道德模范典型,成为这个城市争相传颂和学习的榜样,也让热心与热情在这片土地上永不消减,让善良与奉献永不停止。于是,这个小小的城市里拥有了六百多支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和二十一万名注册志愿者。“关爱孤残儿童过小年”活动给孩子以温暖,“为了孩子的明天”圆了千名学子大学梦。崇德向善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广为传扬,成为风尚。

  道德文明之风,成了一个城市引以为傲的部分。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文明面容,传递这方水土爱心的温度。

  我坚信,向善的力量也是向上,向善的心与爱美的心有着高度重合之处。三月到来,一些事物已经扎根,准备往高处长,春风过后,一座城市的精神之美便会将岛屿抬升、让云朵开花。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20日 20 版)

(责编:余璐、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