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上海交大醫學院:“持續供給”方能精准幫扶

王燁捷
2017年02月06日09:0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7歲女孩皮美(化名)手術后第一次照鏡子。手術前,她右眼上眼瞼嚴重下垂,已無法睜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攝

  7歲的彝族小女孩皮美(化名)有一雙漂亮的、圓圓的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還有一對彎得恰到好處的柳葉眉。最近幾天,她光著腳丫、穿著拖鞋在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西北勒鄉的村子裡轉來轉去,開心得合不攏嘴。每到一戶人家,家裡的大人都會對她豎起大拇指,“皮皮,你好漂亮嘞。”

  熟悉皮家的村民都知道,向來內向、自卑的皮美在半個多月前被天上掉下的“大餡餅”砸中了——來自上海的專家免費在蒙自市人民醫院為她做了一台手術,把她原本先天性下垂的上眼瞼給“拉”了起來。

  小女孩睜開眼的一剎那,臨床的病友、眼科病房的護士都忍不住瞪大了眼睛,“真的好漂亮”。

  然而,為貧困山區的一個小女孩做一台上眼瞼下垂矯正手術,並不能給山區醫療現狀帶去多大的幫助。充其量只是一個孩子、一個家庭獲益,並不能對山區醫療環境帶去多大的改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九院”)眼科團隊,想做的遠不止這些。

  團組織牽線,讓專家“活”起來

  九院眼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郭文毅是全國青光眼診治方面的專家,也是一個“做事不願湊合”的人。在從上海交大醫學院團委處得知要“精准扶貧”蒙自市人民醫院時,他拋給團委書記游佳琳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能做什麼?能做到什麼程度?

  在支援邊疆方面,郭文毅是個“老江湖”了。他曾參加過多次各種類型的“光明行”活動,每次都到全國最邊遠、最貧困、最缺醫少藥的地方去服務,但每次服務歸來,他都會“反思”,“為什麼每次都發現,一些病人的眼病幾乎都已經到了晚期,甚至完全喪失手術機會了?”

  多少次志願服務下來,郭文毅發現,一兩次義診,一兩台手術,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志願者短暫停留幾天,對后續病人無法持續看診和治療,對當地醫生技術的提高,更是沒啥幫助。”與游佳琳第一次接觸,郭文毅就立馬“攤牌”——要做,就要徹底改變山區的醫療狀況,如果對當地沒有提高就不做。

  游佳琳也是這個意思。此前,醫學院團委曾組織過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泌尿科與雲南文山一所醫院的泌尿科“對口支援”,走的也是這條路子。

  這一次,醫學院團委與紅河州衛計委達成了眼科領域精准幫扶的新意向。九院眼科團隊每年多次到當地醫院進行義診和手術,每次在當地舉辦眼科醫生學習班,接受對口幫扶醫院的眼科醫生到九院進修6~12個月。

  最終目標是——當地常見眼病和簡單眼科手術能在當地醫院由當地醫生完成,復雜病例通過九院遠程會診進行指導,更難一些的病例由九院醫生到當地進行手術,個別無法在當地手術的病例可通過慈善機構出資把病人送去上海九院手術。

  “我們的專家全國頂尖,他們願意參加幫扶,就應該把他們用活、用到點子上。”游佳琳說。

  選擇蒙自市人民醫院,也頗有講究。這是一所已經配備了8名眼科醫生和18人護理團隊的當地最大的公立醫院,有59張眼科床位,去年一年做了1286台眼科手術,實力在縣級醫院中屬於“可造之材”。

  一台示教手術、一次教學查房,能改變什麼

  春節前夕,九院眼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周慧芳在蒙自市人民醫院給彝族女孩皮美做了一台上眼瞼下垂、額肌瓣懸吊手術。整個手術過程,蒙自醫院眼科的劉沖麗全程觀摩並做助手。

  周慧芳被九院的患者親切地稱作“芳芳”,如果你從今天開始預約她的眼眶周邊整形手術,那麼你的手術時間很有可能被安排在6~8個月后。

  “從她開始打麻藥,用尺測量患者雙眼、眼皮寬度,到給眼皮上方肌肉分層,每一步都是‘傳奇’。”劉沖麗告訴記者,蒙自醫院眼科此前幾乎沒有做過上瞼下垂的矯正手術,僅“肌肉分層”這一項,就能難倒一大片基層醫生,“眼皮上方肌肉有5層,額肌很難分離找到,我們找的話,至少一個小時”。

  而從手術開始到縫合結束,周慧芳總共才用了40分鐘左右的時間。這還是在她一邊教學,一邊手術的情況下進行的。

  劉沖麗曾在上海九院進修過半年,回蒙自后,她一個人可以獨自撐起眼科眼整形這個亞專業,並開設了專病門診,填補了蒙自無人會做眼眶手術的空白。

  而周慧芳的到來,就像是給劉沖麗打了一劑興奮劑。

  “之前我開了專病門診,但病人不太信任我。”劉沖麗說,有一次,一個病人已經入住醫院兩天,在准備手術的當天,突然“溜了”,“怕我們做不好這個手術”。

  據周慧芳介紹,進修過半年的劉沖麗實際已經具備了熟練手術的基本能力,“以后上海專家多來幾次,給這裡的病人建立起信任感,就會好很多”。

  與周慧芳示教手術交叉進行的,是郭文毅的教學查房。“你怎麼判斷這個病例是近視眼?”“瞳孔變成了橢圓形,是什麼原因?”“病歷隻寫‘右眼青光眼’,沒有這種寫法,你要寫清楚他是開角型還是閉角型,急性還是慢性青光眼”……

  就像在醫學院教學生一樣,郭文毅每分析一個病例,都要向蒙自的眼科醫生們提問。醫生們在回答他的問題時,越來越小聲。

  “不僅是診斷技術,我們在與病人溝通技巧、撰寫病例這種小細節上,還有很多要學的。”蒙自市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呂石頭第一次撞見這麼“較真兒”的專家,“每一個病例,他都要把病人的情況摸透,每一種相關症狀,他都要得到准確的、說得通的解釋。針對基層醫生而言,平時確實不注意”。

  最讓呂石頭高興的是,郭文毅對眼科醫生們提出了“一年把《眼科學》看完”的具體建議,他還建議8名醫生輪流就自己關注的領域給其他醫生“上課”,“這是我們團隊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眼科學》很多人早不看了,但在實際診斷中,因為書看得少,容易出錯,水平提高不了。”

  “制造”光明,有什麼不可以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一個縣級市或一個地級市具有足夠強大的眼科醫生隊伍,光明是可以“制造”的。白內障、青光眼、眼眶腫瘤、眼瞼下垂,這些疾病隻要發現及時,都可以保住視力。

  但現實是,很多偏遠山區的眼疾病患,來到醫院時就已經是眼疾晚期,失去了最好的手術時機﹔還有的病人,雖然到醫院看了,但眼科醫生給出了不恰當的診斷,貽誤了治療時機。

  隻有持續地、長效地幫扶一個地區的、一家醫院的某個特定科室,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授人以漁的道理,如今已經在交大醫學院系統裡得到廣泛共識。

  以九院眼科幫扶的另一個案例——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人民醫院為例,3年前,這家醫院連最基本的白內障手術都做不了,剛與九院眼科結對時,這家醫院的眼科幾乎沒有收入,其他科室的青年醫生都不願加入到眼科。

  3年間,九院眼科每隔3個月進行一次病例會診,先后有4名當地醫生赴滬進修,九院專家甚至為林西眼科量身定制了發展規劃。3年后,這家醫院可以獨立完成白內障、青光眼、超聲乳化手術,去年一年僅超聲乳化手術就做了500例,科室收入位居全院第一,成為赤峰市衛生局的“亮點”“典型”。

  “這就是長效定點專業幫扶的效果。今后交大醫學院對口幫扶,都會堅定地走這條路子。”游佳琳說。

(責編:史雅喬、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