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他們保護到學著保護他們
兒時的我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我眼中,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我安靜沉默,小心翼翼,當其他孩子嬉鬧玩耍時,我總會拘謹地躲在父母的身后,怯懦地審視著身邊的一切。那時,這兩個我叫他們“爸爸媽媽”的人就是我全部的安全感之源。長大后我開始主動探索這個世界,明白了善惡和是非,也懂得了總有一天我要獨自面對所有。但是父母在我的認知裡依然是萬能的神,他們庇護我,是我可以仰仗的依賴。
除了大學時期在國外留學一年,我幾乎從未遠離父母。我會像同齡人一樣心懷抱負,志在四方,但同時也堅信“父母在,不遠游”。
那種情緒從最初的依賴逐漸轉變為放不下,舍不得。我知道歲月這個看不見的裁決者會一點一點撕扯每一個人的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不經意后,敲響了倒計時。而我,很想一直陪在他們身邊。相伴的日子長了,我發現曾經心目中的“神”也漸漸成為普通的人,他們也會傷心無助,疲憊虛弱。我開始仔細地留意,小心地照顧他們,替他們憂慮。
母親從超市回來,還未脫下外衣便焦急地在購物袋裡尋找,然后無奈地微笑嘆氣說最重要的東西沒有買,這樣的事從偶爾的一兩次到頻繁發生,甚至有時需要被多提醒幾次才能記起,而母親也開始把“人老了記不住事”挂在了嘴邊。后來,幾乎每次我都會陪母親一同去超市,偶爾去不了,也會把需要買的東西寫下來發到她的微信上。而母親看到我“憂心忡忡”的樣子也總是很輕鬆地說,上了歲數,這種事很正常。
小時候每次跟隨父母出游,我需要負責的事就隻有一個——玩。現在我會主動承擔起收拾行李和查找路線的任務,在我看來,如果遺忘是會必然發生的,那就不必努力記住,一切自然而然,便安心順應。最終我就是這樣告訴自己的。雖然如此,和母親去飯店點餐時,我會刻意避開粉絲和粉皮,我覺得那對大腦不太好,母親看在眼裡,時常笑我小題大做,聽風就是雨。有一次和母親聊天,我突然害怕地問她會不會有一天把我給忘了,母親這一次沒有笑,而是認真地說忘了誰也不會忘記我。我也願意相信擔心的事永遠不會發生。
父親一直是一個堅強的人,或者,用堅硬來形容更為恰當。打拼了一輩子,從未妥協或放鬆,一路走來,最終在事業上站到了足夠的高度。他幾乎從未表現過軟弱,永遠無懈可擊。這是過去20多年裡父親留給我的印象。然而這樣的父親卻最近經常顯出“病怏怏”的樣子,脖子酸痛,身子無力,偶爾還會胸悶呼吸不暢。“堅硬”的父親甚至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病症,體檢過后,如母親和我預料的一樣,一切正常。
后來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寫道缺少家庭關愛的孩子會經常呈現病態,鬼使神差地聯想到父親,擔心這個原因會不會對成年人也有相同的作用。父親重事業,不善表達情緒,和家人相處時間不多,也許因此導致了“家庭關愛缺失”?這件事以我的各種“胡思亂想”作為收場,只是從此我決定多留心父親不易察覺的所有舉止和反應,讓所有可能的“致病”因素都被扼殺在搖籃裡。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開始從被父母保護的對象向他們的保護者過渡。完成這個過渡的是一個又一個“擔心”,因為這些擔心,我們學會體諒,學會照顧,最終成為他們最強大的依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