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開個“難民廚房”
The Depanneur餐廳的廚房。
類似牛肉餡餃子的Shish Barak。
戰爭令成千上萬難民背井離鄉,到全球各地尋求庇護,許多人在異國他鄉最想念的就是家鄉的味道。在加拿大,一家小餐館每周都打開廚房大門,邀請敘利亞女性難民親手做飯。這不僅讓難民們嘗到了久違的家鄉美食,更逐漸發展成一樁生意。
-----------------------------------------------------
將古老文明包進美食中
陽光明媚的午后,多倫多市西部的一家小餐館內,有人打著很像鼓的敘利亞傳統樂器,廚房氣氛熱火朝天,不時傳來幾句異域風情的民歌。
一名瘦弱的女孩將全身力量壓在擀面杖上,“頑固”的全麥面團在她“調教”下逐漸變得柔軟且薄。對面的兩位婦女將擀好的大張面皮切成合適的大小,再包上牛肉餡。對面另有4名婦女切香菜和西紅柿、攪拌調料。
“The Depanneur”是個家庭料理店,路過的人不留意,很容易將它誤會成普通住宅。在廚房忙碌的女人們都是敘利亞難民,她們制作的並非昂貴的米其林星級菜肴,而是自己從小吃到大的敘利亞傳統食物。過去,這些家鄉美食在加拿大根本吃不到。
接受北美青年文化平台“VICE”網站採訪那天,菜單上的推薦菜是“Shish Barak”,一種類似牛肉餡餃子的食物。用洋蔥和特殊香料調味包好后,半成品在烤箱中烤至金黃,再蘸上酸奶油、薄荷和大蒜混合的湯汁,一口咬下去,滿口留香,油而不膩。
菜單是團隊智慧的結晶。餐廳牽頭人魯拉·阿裡·安吉卜離開祖國已20多年,但從未停止鑽研家鄉的烹飪技術。“假期我回敘利亞探親時,不停地向老人請教做傳統食物的心得。”接受採訪時,她正在用土豆、西紅柿和薄荷制作沙拉。
安吉卜原本只是這支團隊中的翻譯,但其他人發現她社會閱歷豐富,具有領導能力,便擁戴她為“廚藝總監”。“菜單不是我定的。我們這兒有來自敘利亞各個省份的女人,大家開會討論,人人都貢獻出自己省份、城市或村子裡最有名的食物,菜單可謂集眾家美食之長。”她說。
“敘利亞擁有古老的文明,那裡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農業發源地之一,也是西方美食的基礎。”在餐廳老板萊恩·斯內特看來,代代相傳的廚藝是不可估量的財富和遺產。
“據我所知,敘利亞飲食文化並非以名廚為主導,而是世代相傳的手藝。年輕姑娘們從母親那裡繼承祖輩傳下來的手藝,不少美食已經傳承了上百年甚至更久,人們將歷史文化包裹在美食之中。”斯內特說。
向難民開放廚房
“我其實早就有了開放廚房的想法。聽說有難民被安置在旅店,沒地方給孩子做飯,那時我就想,我有這麼大的廚房,為什麼不邀請他們來煮食物,然后帶回家呢?”斯內特談及自己的初衷時說。
雖然是樁美事,但最初並不順利——想取得身心受創的難民信任並不容易。幾次碰壁后,斯內特在“中間人”幫助下終於取得了突破。
拉哈·阿拉卡尼和丈夫法克爾最先響應了他的號召。這對年輕的敘利亞夫婦性格開朗,並且各有所長。阿拉卡尼能說流利的英語,而法克爾是難民社區的專業社工,這些優勢讓他們成為令人信賴的組織者和翻譯。
“當我向敘利亞女性介紹了工作內容和性質后,在旅店憋了兩個月的她們高興壞了,欣然接受邀請,十分期待用工作來打發大把時間。”法克爾說,“她們實在太懷念烹飪的感覺了。”第一次邀請難民來做飯,斯內特自掏腰包准備食材,附近的超市也貢獻了一些。
終於,一群充滿激情的志願者站到了“The Depanneur”的廚房裡。“我說:好,我們現在開始做飯。”卡拉·本杰明-佩斯也是活動發起者之一,回憶起第一天的情形時,他說,“大家面面相覷,一時間極為安靜。突然,有人拿起了食材,其他人也緊接著忙碌起來。一個半小時后,美食出鍋了,女人們坐在一起開始聊天。”
在交談中,一名女性告訴本杰明,阿拉伯有句諺語:“我們聚在一起是來自食物的祝福,每當開餐時,幸福就開始蔓延,並預示美好的未來。這一刻,一些重要的東西已開始發酵。”
在廚房中獲得重生
“看到這麼多敘利亞女人在一起有說有笑、唱著歌,那種感覺很奇妙。”斯內特表示,廚房為難民提供了一個交流平台,“她們已經很久不曾跟別人這樣互動了。”
而在法克爾看來,一起做飯僅僅是個開始。在新的地方重獲謀生手段及獨立身份,才是這件事真正的意義所在。
“我喜歡做飯的味道。”戴著頭巾、穿著牛仔褲的馬伊達·瑪法拉尼正在廚房忙活,祖國幾乎四分五裂,而烹飪這種最平凡的工作讓她找到了重回社會的感覺。“回到廚房實在太棒了,我簡直像獲得了重生。”她告訴加拿大廣播公司記者。
“我們非常感謝這個地方,我們太開心了。在小小的廚房中,人得到尊重,一切都異常美好,我們找到了久違的家的感覺。”阿拉卡尼告訴《多倫多太陽報》記者,廚房中彌漫著薄荷、大蒜、洋蔥和黑胡椒混合的味道,這令她沉醉,“我們像個大家庭”。
Shish Barak出鍋了,女人們用盒子裝好帶回家,與親人分享。“3年了,我第一次吃到母親做的飯。家鄉的味道叫我情不自禁地流淚。”27歲的穆罕默德·亞布拉對加拿大《環球郵報》記者說。
“隻要打開廚房大門,這件事可以隨時發生”
更令人意外的是,不到兩個月,斯內特的公益事業迅速發展成了紅火的生意。隨著媒體宣傳,以及“晒食照”在社交網絡中廣泛傳播,人們對新鮮且地道的敘利亞美食食指大動,看到商機的斯內特順勢展開了外賣業務,一時間供不應求。
每份20美元的外賣中包括甜點,最初一日賣出40份,去掉成本后,每個參與的難民時薪約為15美元。雖然不是什麼大買賣,但對於缺乏工作經驗且語言不通的難民而言,這已高過一些剛入職的菜鳥廚師。
“這証明我們能用另一種方式來運營餐廳。”斯內特興奮地發現,“這種做法比單打獨斗更有力量。”他立刻在眾籌網站“FundRazr”上推出名為“新人廚房”的公益項目,為所有願意來餐廳做飯的難民,以及願意敞開大門接收難民的餐廳架起橋梁。第一天他就獲得目標資金的8%,大約為2.5萬美元。
“這不僅是慈善事業,還是一種全新的平台,讓餐廳和難民在公平、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實現雙贏。”斯內特在網站宣傳中寫道。
據英國《地鐵報》報道,短短時間內就有40多名難民女性參與“新人廚房”項目,她們從25歲到72歲,來自敘利亞各地,有些人從沒聽說過其他人的家鄉,但她們在加拿大相識了。
在斯內特推動下,“新人廚房”項目已准備走向更大的舞台。不久前,女性難民為多倫多一個藝術節提供了1200份敘利亞食物,出席活動的嘉賓包括多倫多市長約翰·托裡。
接下來,斯內特還有更加宏大的計劃: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聘請員工到加拿大各地宣傳這種模式,希望更多人復制甚至超越他的成功。
“‘新人廚房’項目可以隨時隨地開展,隻要打開廚房大門,這件事就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城市。”但他也承認,任何一件事的成功背后都不簡單。“事實上,這比我們想象的難得多。需要有志願者參與,需要協調,需要交通運輸,需要幼兒托管,還需要翻譯。”
(摘自《青年參考》2016年8月31日C02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