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16名中國青年學生德國“環保科技”之旅

梁國勝
2017年02月20日09:0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2月9日,16名中國學生在三星德國總部參觀后,與相關人員進行交流。梅龍/攝

  “假如你是市長,你會怎麼做環保?”

  “假如你是教授,你會怎麼做環保?”

  “假如你是家庭主婦,你會怎麼做環保?”

  2月7日,德國環境保護專家、漢堡科技大學高級工程師李澤博士在他講座的一開頭,就向來自中國的16名青年學生(其中4名中學生、12名大學生)拋出了3個設問,然后指定學生在他講座后,分別回答。

  這16名中國青年學生是2016年“探知未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大賽”(以下簡稱“大賽”)的冠軍團隊,他們是從全國各地的54支精英團隊脫穎而出。

  2月5日,他們從北京開啟了為期7天的德國環保科技之旅,到訪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德國聯邦政府環保部,參觀柏林工業大學、德國三星總部、德國大眾汽車玻璃廠,聽專家講德國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實地感受德國工業4.0奧秘,行程圍繞著大賽“節能、環保、健康”三大主題進行。

  體驗環保

  “初到德國,我被這裡的森林驚呆了,在城市公路兩側隨處可見樹木,從這一點上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德國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西安思源學院學生岳森才在他的“我在德國看環保”日記中寫道。

  對於環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德國人讓這16名來自中國的學生非常驚訝:德國人一年平均使用塑料袋才70個,酒店房間裡的垃圾桶不套塑料袋﹔喝的瓶裝水大都是玻璃瓶,有時瓶子比水還貴﹔生活中,很少見到一次性用品﹔馬路上,電動車越來越多。

  柏林屬溫帶海洋性氣候,陰天比較多,幾天時間裡有4天都是陰沉沉的。不過不是霧霾。山東大學學生劉文強調侃道:“這種天氣也許便於人思考問題,所以誕生了歌德、席勒、馬克思、愛因斯坦……這些偉人。”

  青年學生們到訪德國環境保護部后找到了答案,據德國接待官員介紹,自小德國人就注重環保意識的培養,當然,也要以制度來保障。這位官員介紹,2011年,德國聯邦議院最新通過了《循環經濟法》,此法對新產品使用后的循環利用有嚴格的規定,“如果不能設想好產品報廢后的循環利用,就不讓生產。”這位官員說。

  感受科技

  在參觀德國大眾玻璃工廠之后,劉文強在他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中寫道:這是德國大眾集團2001年在德累斯頓建立的玻璃工廠,是世界上第一座環保工廠。聽工作人員介紹說,從水處理、噪音、光污染、生物防護等諸多方面,工廠採用了新技術。一座工廠明明立在那裡源源不斷地生產,但當地居民卻一丁點兒也不覺得多余。

  劉文強描述了一個例子:由於工廠採用全玻璃透明設計,易導致眾多鳥類誤撞,為此,大眾集團和慕尼黑工業大學共同設計了一套鳥類聲音系統,模仿鳥類叫喊,可以讓24種飛禽避開。

  在參觀德國博物館時,岳森才對館裡LED燈、節能燈、白熾燈這3種燈泡充滿了興趣,他發現每盞燈上都有一個功率表,在所有條件一樣的情況下,經過他的實際測試,最后得到了白熾燈功率最大,節能燈次之,功率最小的是LED燈。

  “科技在不斷地改善我們的生活,科技將更多用於環保和節能的方方面面。”岳森才感嘆說。

  思考未來

  “假如我是市長,我會用各種措施減少汽車擁有量,減少工廠工業排放。”西安思源學院學生武斌說。

  “假如我是教授,我會實地調研,做好環保研究,同時,教自己的學生建立環保理念。”來自廣東茂名市第十六中學學生柯鴻宗說。

  “假如我是家庭主婦,我會在家裡盡量減少一次性物品,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小重視環保理念和意識。”16名學生中的唯一女性、山東大學學生孫媛媛說。

  在聽完學生們的回答后,20世紀80年代就從中國來到德國的李澤博士說:“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希望你們早日成長成才。”

  這次16名中國青年學生德國“環保科技”之旅全程由中國三星贊助組織,三星大中華區企業社會責任事務局總監崔冉介紹說,“中國三星希望通過憑借自己在全球的優勢資源,幫助中國有科技夢想的優秀青少年開拓視野,增長見識,能夠感受和體驗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和知識,堅定同學們科學探索的信心,敢於追夢,最終用科技貢獻成就自己和整個社會的未來。”

(責編:史雅喬、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