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趙治海研究谷子三十多年,科技扶貧助農增收

小谷粒變成金疙瘩(打贏脫貧攻堅戰)

本報記者  張志鋒
2017年03月10日0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張家口市農科院總農藝師、谷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見圖,資料照片),多次在全國兩會期間展示他的“谷寶貝”,每次都能給人們帶去驚喜。

  1982年,趙治海從河北農業大學畢業后,來到張家口市農科院谷子研究所。那時,當地谷子畝產不足140公斤,以種谷子為生的農民,普遍日子緊巴巴的。

  谷子研究最難的是谷子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解決高產等問題的關鍵。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年,趙治海研究的“張雜谷1號”誕生,畝產突破600公斤,比常規谷子增產30%以上。趙治海不斷培育更優質的“張雜谷”系列品種,讓谷子畝產又增至660公斤,再后來達到810公斤,不斷刷新谷子產量的紀錄。

  2015年3月,趙治海帶著谷子新品種參加全國兩會,谷穗比一般谷穗大三四倍。

  多年來,趙治海研究的“張雜谷”以高產優質、抗旱節水著稱,在全國共推廣2000多萬畝。然而,作為“張雜谷”的發源地,張家口許多貧困農民還沒從中受益。

  “要讓這項科研成果造福家鄉的貧困群眾!”2015年,科技部實施“三區”科技人員專項計劃,選派科技人員服務邊遠貧困地區。趙治海認為“張雜谷”可以發揮作用,就申請參加這項計劃,與張家口市宣化縣簽訂科技服務協議。

  經實地調查,趙治海摸清了狀況:宣化縣東望山鄉耕地多是旱坡地,年均降雨量360毫米左右,適合種“張雜谷”。他為該鄉制定了周密的種植規劃:以技術培訓為突破口,篩選適宜品種,引進高產措施,把谷草轉化為飼草飼料。

  最初,當地一些農民不太了解“張雜谷”……趙治海和當地技術人員就組成“農技專家咨詢團”,開展技術培訓,組織種植大戶現身說法,使一般農戶對“張雜谷”的品種特性和經濟效益有了直觀認識,提高了種植熱情。

  根據“典型示范、以點帶面”的思路,趙治海在東望山鄉青邊口村、葛峪堡村建立3600畝高產高效示范田,引進多個新品種,探索丘陵旱作區谷子栽培技術新模式。

  經過一年努力,示范區“張雜谷”平均畝產350公斤,最高560公斤,並且全程機械化種植。“畝產400公斤左右,每公斤4到6元,農民收入比過去好多了。”趙治海反復算過這筆增收賬。

  怎樣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趙治海反復琢磨,“谷子賣不上好價錢,必須找更多出路。”

  趙治海多方奔走,與張家口一家黃酒釀造公司合作,還從江蘇請來專家,終於研制出用“張雜谷”釀黃酒的新工藝。2012年,香甜的“谷酒”成功推出。

  “把谷子轉化為黃酒,附加值大大提高,可以讓張家口2/3的農民受益。”黃酒釀造公司負責人說。

  “賣糧食原料與賣深加工產品不一樣,通過深加工,一麻袋能頂一車的價格。”趙治海告訴記者,他還在尋找企業合作,努力延伸谷子的產業鏈條。

  一畝地谷草產量300多公斤。趙治海提出將谷草“活儲”到牛羊嘴邊的設想,把秸稈轉化為飼草飼料。2014年,用谷草磨成的谷草粉正式“亮相”,每公斤能賣7角錢,為百姓又添了條增收渠道。

  不過在趙治海看來,現階段“張雜谷”的加工制品和銷路還有局限,還需不斷挖掘延伸。就在2月27日,張雜谷科技服務公司在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成立,“希望可以借助專業銷售渠道,把更多的谷子產品推向市場。”趙治海說。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0日 18 版)

(責編:史雅喬、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