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揭秘脸盲症患者:儿子看见父亲叫“叔叔”(图)

吴柳锋周家夷
2016年07月01日08:19 | 来源:华西都市报
小字号

  《人群中的脸》电影海报

  “脸盲症”给景岷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他不得不在手机中记录下重要人物的特征。

  华西都市报记者吴柳锋周家夷摄影张磊

  实验目的

  找出脸盲症的原因

  实验主体

  成都某医院神经内科医学博士

  实验方法

  指向记忆、肖像记忆、心理测评及磁共振

  脸盲症,又称为“面孔遗忘症”,在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该症状表现一般分为两种:患者看不清别人的脸;患者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目前,国内还没有医疗机构可以对脸盲症进行专门的治疗。

  2012年底,美国大片《人群中的脸》在国内上映。影片中,女主角安娜因目睹一起凶杀案,被凶手追杀。坠河时,其头部受到重击,成了“脸盲症”,曾经的朋友不认识,甚至连面前的父亲、同床的男友,她都认不出来。

  而在现实中,“脸盲症”患者也不少见。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近了一个百余人的“脸盲症”群体。季强,面对面的看着父亲的脸,却跟着旁人一起叫了声“叔叔”;景岷,女友换了发型,他马上把她当成了陌路人……

  为了不再出现类似尴尬,脸盲者不断自我开发出新的认人技能。他们可能会观察你脸上的一颗痣、衣服颜色、走路姿态和气场,甚至有人为了一眼认出老板,还专门用手机记下:“大boss,金边眼镜,瘦,高个”。

  A

  一个特殊的群体

  父亲距他2米远

  他跟朋友一起叫“叔叔”

  季强,四川人,今年22岁。几个月前,他第一次听说“脸盲症”,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再经过测试后,他确定自己患有较为严重的脸盲症。

  因为从小分不清人,季强隔三岔五就会遇到尴尬。大街上,有人主动打招呼,他要么低着头匆匆而过,要么迷茫的问对方是谁。“什么?你又认不得我了?你说我们一起喝了好多次酒了!”对方常常惊诧。

  次数多了,他被人误解为“不尊重人”。“我只要一看到脸,就是虚的,看都看不清,更别说分辨是谁了。”季强说,让他疑惑的是,他的视力并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还能玩“大家来找茬”游戏,但一涉及到人脸,哪怕是动漫人物,他都无法分辨。

  有一次,季强和几个朋友坐在小区楼下花台上闲聊。季强很早就注意到一个人朝他们走来,但认不清是谁。这人走近时,几个朋友同时起身,他也跟着站了起来。“叔叔好!”朋友喊道。季强灵机一动,也跟着叫了声“叔叔”。这下,旁边的朋友都偷偷笑了起来,一个朋友还戳了戳他:“他是你爸啊”。季强这才反应过来,“当时我爸离我不到两米,气氛太尴尬了!”

  变了个发型

  他认不出交往一年的女友

  发现脸盲症后,季强加入一个叫“脸盲”的QQ群。在这个群里,他认识了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和他有相似症状的网友。

  景岷,28岁,与季强看不清脸不同,他是记不住脸。景岷在群里并不活跃,每当有人询问脸盲症的问题,他偶尔会跳出来回应几句。在工作中,脸盲给他带来了不少烦恼,但现在早已适应。

  “看脸没办法,但声音、头发、衣着,甚至走路姿态,都可以用来认人。”景岷说,尽管如此,他还是会有尴尬的时候。今年4月,景岷和女友约会,两人约好在小区门口见面。但当女友出现在他身边,他盯了好久都没能认出。女友用手在他眼前晃了晃,“发什么呆呢?”听到女友开口,他才认出女友,“你太美了,我都看呆了。”景岷用一个玩笑化解了尴尬。

  “我以前都是记她的发型,原来是扎起来的,这次突然散开,衣服也是新的,我根本认不出来。”景岷说,他们交往了一年多,他不敢将脸盲的事跟女友说。

  最怕古装戏和外国片

  感觉每个人长得都一样

  生活中,有人因为分不清王珞丹和白百何,就自嘲有脸盲。事实上,据记者调查了解,大多脸盲症患者别说分不清王、白二人,如果是看古装戏、国外电影电视,他们会立马懵圈,感觉整部剧就只能勉强分清男女、有胡子还是没胡子。

  “我不喜欢看国外电影,太烧脑了。”季强说,国外的人都特别喜欢穿西服,感觉很多都是同一个人,直接影响理解剧情。

  “脸盲”群中,一个福建的女士也有同感,她是遗传性脸盲,天生就分不清人脸。“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动画片,因为动画片中,都放大了每个角色各自的特点,比较好认。”她说,一旦是看古装剧和外国片,她就只能一边做笔记一边看,太费事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认不出见过很多次的同事、朋友,也常常会被指责为人傲慢。”多位脸盲症患者都向记者提及了类似的遭遇,“其实我们也不想这样,真的希望能理解我们。”

  他们靠什么记人

  听音识人最常用

  还能看走路姿势辨人

  电影《人群中的脸》中,安娜每天都会给男友系领带,再将领带颜色和系法画在小本上,这样来辨认男友。此外,她还会通过观察裙子颜色、甚至走路时臀部的节奏变化,来分辨闺蜜。

  这些方法在现实中适用吗?与季强仅通过声音和衣着来判断不同,群里的不少脸盲患者专门进行了训练,他们会快速抓住人的局部特征,如脸上的痣、手臂上的文身等等,还会留意朋友的穿衣风格,甚至也会像电影中的安娜一样,观察有些人的走路姿态。“现在我观察比较熟悉的朋友,离得老远,就可以通过走路姿态和穿着认出他们来。”一位福建的脸盲症网友说。

  一位网友将脸盲症认人的窍门总结为“音行气色”。其中听音识人的方法用得最多,然后可以通过走路姿态、着装颜色和直觉来综合判断。

  抓特征做笔记

  客户被记成“肥头大耳”

  因为从事的是销售方面的工作,跟其他人相比,景岷会在认人方面更加用心。

  “我基本上是靠记住别人的局部特征,遇到客户和比较重要的人,我还会在手机上记笔记。”景岷说,一个人的高矮胖瘦,两肩是否齐平,背有没有微驼,发型有没有特点……这些都是他观察的重点。

  今年4月,景岷在经过面试后,顺利进入一家销售公司。为了记住老板,他特意在手机的备忘录上写道:“大boss:金边眼镜,瘦,高个。”

  景岷手机备忘录上显示,他最近一次记录是在4月26日,上面共记录了4个人特征,有老板、公司副总、财务和客户。在描述客户时,他记录到“喜黑色领带上有白色条纹,肥头大耳。”景岷向记者解释说,“词虽然有点不雅,但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记忆方便。”

  C

  实验发现秘密

  三大原因

  可能导致面部识别困难

  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成都某医院神经内科的一位医学博士,在进行一项“额叶室周白质高信号的认知及磁共振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脸盲症的部分秘密。

  据介绍,在人的大脑半球中,共分为五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其中,颞叶负责存储记忆,相当于大脑中的“数据库”;枕叶负责识别物体的形状、质地等;额叶几乎涉及所有的心理功能,包括记忆、语言、智力、人格等等。也就是说,哪些信息会存进大脑或者哪些不存,都是额叶“说了算”。

  在进行人脸识别时,眼睛接收到的刺激往往会传到枕叶。接着,这些信息就会被送到颞叶中的梭状回面部识别区,并在“数据库”颞叶中进行索引识别,如果看到的信息和人脑“数据库”中的信息相吻合,人就能做出反应,“哦,这个人是某某。”

  对于脸盲症人群来说,梭状回面部识别区如果出了问题,他们就不能从颞叶提取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额叶对眼睛接收到的信息没兴趣,“额叶兴奋不起来,那这些信息也不能进入颞叶。”该医学博士说,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些功能都在,但联系出了问题,这就可能和联系颞叶、枕叶、额叶的白质神经纤维有关了,通过磁共振,就能发现这一问题。

  过于焦虑或兴奋

  或会降低面部识别功能

  研究人员从成都某医院门诊健康体检的人群中筛选出24人作为实验对象。对于实验对象的挑选,也颇有讲究,要求没有精神障碍、高血压等疾病,受教育程度均在9年以上,而且全都不是“左撇子”,甚至有饮酒史的人都被排除。

  实验共分为5项,包括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和肖像记忆,再根据测评结果进行打分。前4项测试中,24位实验对象对词语、图像的认知均得分较高。而在第5项测试中,实验对象在面对人脸时,得分出现明显下滑趋势。

  同时,科研人员还对24位实验对象脑部进行磁共振。之后发现,脑部白质神经纤维损坏较多的人,评分相对较低。这就找出了面部识别与人脑白质神经纤维的关系。而一旦人长时间过于焦虑、兴奋,白质神经纤维就有可能受到损伤,甚至病变。“因此,脸盲症的人可以先到医院进行磁共振等相关检查,看人脑中额叶、颞叶等是否有器质性问题。”科研人员说,如果排除有器质性问题,就应该到专业的心理精神机构进行检查,从而判断是否有抑郁等心理状态异常。

  /对话/

  面部识别困难者 得痴呆概率高

  华西都市报:脸盲症算是一种疾病吗?

  科研人员:目前,医学上还没有脸盲症这个词汇,国内也暂时没有专门治疗脸盲症的医疗机构。

  华西都市报:有人分不清王珞丹和白百何,算不算脸盲症?

  科研人员:这个不是,这个是注意功能决定的。其实就是额叶对接收到的视觉信息没兴趣,这样就可能导致记忆相对模糊,在提取的时候无法分辨。

  华西都市报:为什么会研究脸盲症?

  科研人员:我在研究“痴呆”时,发现面部识别困难者,发展为痴呆的概率和风险相对较高。

  华西都市报:都说老年人打麻将、跳坝坝舞能降低痴呆发生概率?

  科研人员:玩一些益智的游戏,系统性的学习音乐,都能训练人的计算、判断、执行和注意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和降低痴呆的发生风险。但打麻将、跳坝坝舞,还没有研究有没有类似效果。

  (应受访人要求,脸盲症当事人均为化名。)

(责编:史雅乔、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