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黔东南5年减少一半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降至21.69%

苗乡侗寨书写脱贫答卷

本报记者  郝迎灿
2016年07月25日08: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近80%,被称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从1956年建州至今,自治州沐风栉雨,已走过一个甲子岁月。

  然而,时至“十一五”期末,全州16个县市中有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为42.11%,位列全省之最。困难面前,州委、州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截至去年底,全州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67.29万人减少到84.3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2.11%下降到21.69%。

  “光靠给游客照相,我一个月收入就超过5000元,再加上平时的民族刺绣,收入有六七千元。在家就业既挣到了钱,还能照顾家里。”雷山县西江苗寨的张芬满脸幸福。依靠保存完整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发展旅游业,很多群众像张芬一样,尝到甜头,有了盼头。

  然而,往昔的黔东南人是守着绿水青山苦熬日子:2011年全州贫困发生率仍高达40%以上,为全省最高。靠山,不妨换一种路子吃山。黔东南一手牵着美丽,一手紧抓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州有2.5万多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旅游脱贫占本地居民人数比例达21.36%。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4%,面对绿色家底,州委、州政府厚植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藏富于民。

  “村里10个农特产品合作社均以股份制形式运作,普通农户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力出力。”今年春节领到2.7万元分红款的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杨方坦言,“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如此红火,大家留在家乡发展,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的愿望更强了。”

  “扶贫效果要看群众参与。”黔东南州委书记李飞跃介绍说,黔东南州鼓励各市县将注入的财政扶贫资金量化为贫困户的股金入股合作社,通过分红股金、土地租金和劳动薪金,让贫困户持续受益,促进党群关系和谐。

  在丹寨县龙泉镇“高峰楼”生态移民小区进口,有个宏峰残疾人食品专业合作社,制作间里散发着酸笋诱人的香味。老板龙云斌老家在大山里的高峰村,去年,他和同村乡亲一起搬到龙泉镇。

  “出来了没有土地,吃什么,怎么生活。”龙云斌心里老大不愿意。镇里干部出主意,他们发现平日里吃的“八月酸笋”很受城里人喜爱,于是十几个人一合计,开起了食品公司,专做酸笋。“已订出去200斤了,估计都不够卖。”龙云斌说。

  搬迁后让群众“稳”得下来才是目的。丹寨县委、县政府积极联系用工企业,结合“雨露计划”对搬迁移民进行就业培训,让龙云斌这样的大山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做到“迁得出、稳得下、富得起来”。通过自主创业和多渠道安排就业,黔东南全州已搬迁的64933名移民群众中已有27174人实现就业,基本实现每一户都有一人就业,每一户都有一个增收点。

  “我和母亲能住上新房子,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黎平县蒲洞村村民林宪平说。步道全面硬化,风雨桥修缮一新,农家新屋拔地而起……短短一年来,蒲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黔东南州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让贫困农村居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子。截至2015年底,全州累计投入各级政府补助资金34.48亿元,实施改造农村危房50万户。

  社保是民生之基。黔东南州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整个“十二五”时期,全州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93.17%,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7.12%,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更是实现全覆盖。

  雷山县固鲁村村民文炳珍身上穿着一条别致的围腰,围腰上工工整整绣着“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九个大字,“我家危房改造得补助,孙子读书不要钱了,种田免税还得直补,到医院看病有农合,你说现在生活这么好,我怎能不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呢?”她笑着说。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25日 06 版)
(责编:史雅乔、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