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烟火(青年观)

章  柳
2016年09月20日08:2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开学时节,孩子们欢天喜地,一位年轻家长愁眉不展:以“乖孩子”的标准看,他家孩子相当不乖:爱说爱动,不够专心。其实孩子的心态很阳光,就是有点“闹”。家长担心:上幼儿园以玩为主,小学不一样,老师肯定要“修理”他。

  高悬的心在报到后稍微放下,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安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特点,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因势利导,改掉毛病,发挥长处。要是事先贴个标签,另眼相看,甚至打压,学生很难健康成长。

  遇上这样的老师无疑是幸运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有位作家说,编辑改文章要多用“雕刀”,少用“锉刀”。尽量保持作者的个性,“锉刀”用多了,会磨平文章的棱角,难以出彩。做文如此,育人同理。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都不一样,教育也不该套用固定模式。宜因人而异,多用“雕刀”,缺点要凿掉,优点要雕琢。如果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缺点倒是磨平了,优点也可能碎为“木渣”。

  有个朋友去美国进修,把儿子带去上小学。一次他看到孩子竟然在课堂上看连环画《三国演义》,老师也发现了。他以为老师会没收连环画,把孩子训斥一通。没想到老师走过去说:你自己看,不要影响别人,好吗?儿子接着看,别人照常上课。孩子爱看故事书,善于讲故事、写作文。课堂纪律对自律稍差的孩子来说当然重要,但如何因势利导,实现对孩子的科学管理却能看出教育理念的差距。

  我们对待“千姿百态”的孩子,往往一把尺子量到底。“好学生”的标准不外乎几条:听话,学习好,考得好……符合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学生。以固定不变的标准,来框定千变万化的孩子,合适吗?培养孩子有没有多元模式?评价有没有多样化标准?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一样优秀,但每个人要优秀得不一样,各有各的“两把刷子”。

  从小学到研究生,应试型教育基本上就是“过筛子”,网眼大小固定,所有学生一一过。一旦发现“另类”,有人就会拿起锉刀,擦平磨圆。几遍筛下来,学生就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就像流水线的标准化生产。最近,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到上海面试高中生,事后在报章发文感慨:学生们看上去都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任何缺点;但看起来也太像了,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家具”一样。教育的目的究竟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还是打造千篇一律的所谓“好学生”?

  统一的模式过滤出一堆“同人”,只有共性,缺少特质。到学校问一些问题,学生们的回答都差不多,语气、神情都像经过培训一样。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有多少创新能力?“钱学森之问”何时得解?

  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孩子,为孩子打开不同的世界。要听话,也要学会自己说话;守规矩,同时不要太循规蹈矩。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关键要找到自己的轨道,绽放不同的光彩。“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0日 19 版)
(责编:初梓瑞、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