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贵州探索气象防灾减灾联动机制

暴雨来袭 层层预警

本报记者  赵贝佳
2016年10月10日14: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日前,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由于地理和气候特征,贵州省因强降水引发地质灾害导致的伤亡人口占因灾伤亡人口的80%以上;因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95%以上。“对于贵州而言,‘防灾减灾,气象先行’,并非口号,而是不得不做的事。”刘远坤说。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是不少人对贵州的第一印象。气象灾害防御,怎样才能做得好?近年来贵州积极探索。

  “三个叫应”,将自然灾害防患于未然

  7月3日晚上10点,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贵州省铜仁市桐木坪学校的校长蒋榕接起电话,收到桐木坪乡乡委书记张坤的紧急通知,他马上组织老师转移学生。仅仅2个小时之后,洪水就冲垮了学校的围墙,漫过了一楼的大门。

  6月20日、7月3日和19日,铜仁市连续迎来3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铜仁市万山区谢桥街道办事处挞扒洞村支部书记蒋秀江说,“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说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是百年一遇。幸亏当天有微信、短信、电话等层层预警,我们及时组织群众转移,才避免了过多伤亡。”

  蒋秀江所说的“层层预警”,被当地称为“三个叫应”机制,贵州省气象局根据本地特点于2010年创立。“三个叫应”凝聚了当地人的智慧。

  都说“巴山夜雨”,贵州的强降雨多发生在夜间,且降水强度大。贵州多山区,百姓常住在低洼处或半山腰上,每逢暴雨,就会有滑坡、山洪和泥石流的危险。

  “2010年的一次夜间大暴雨就引发山体滑坡,9人被掩埋。事后调查发现,虽然气象部门提前通过短信等发布了预警,但深夜大家都休息了,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贵州省气象局局长赵广忠说。痛定思痛,为了加强预警送达效果,贵州省气象局创立了“三个叫应”机制,即通过电话通知的方式,将气象预警“点对点”传递到县、乡镇和村三级的领导及有关责任人。责任人不仅需要采取防御行动,还得及时反馈。

  “气象部门就像‘哨兵’,发现危险,通知各地各部门。”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李海胜表示,“三个叫应”能倒逼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原来的预警发布是推送式,而现在是逼迫式,实现发得出、送得到、叫得应。”

  “空防不等于白防。接收预警,做好防御工作,从而避免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不是白忙活,而是防患于未然。有时候‘防’比‘治’更重要,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来说,‘不发生’就是最高境界。”赵广忠说。

  灾害防御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贵州地形地貌丰富,各区域地质灾害种类不同,叫应标准需由各县自己制定。“不同地方的洪水承载能力不同。有的地方降水达到30毫米就得赶紧发预警,而有的地方植被好,就算下到100毫米也不一定致灾。”贵州省气象局副局长刘曙光介绍,“此外,流域联动预警特别重要。”

  然而,“三个叫应”机制在推行之初并不顺利。比如,有的部门负责人接电话后发现灾情并不像预警的那么严重,认为气象部门在夸张。直到真真切切经历了几次大暴雨,大家才意识到“叫应”不是找麻烦,而是“救命稻草”。“现在,虽然有时会深更半夜接到预警电话,但我一点儿都不烦,只觉得踏实、感激。”铜仁市副市长张珍强说。此外,人们自觉防灾减灾的意识有待提高。

  “7月3日下午,我开车拉着警笛在村里到处跑,还用大喇叭喊‘今晚可能有大洪水’,但老百姓都不以为然,还有人觉得我发神经了。”铜仁市公安局碧江分局桐木坪派出所所长杨军告诉记者。

  桐木坪村村民翟仕春就属于后来“觉醒”的一员。接到预警电话后,他没当回事,谁料一家老小都被洪水困在了楼上。幸亏防灾负责人冒险回来救助,他们才脱险。翟仕春拍着胸口感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铜仁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主任何历洪介绍,考虑到农村老人不用智能手机,但是会看电视,因此,贵州将依托大数据平台的优势,在电视上播出局地小天气,发布与村民紧密相关的内容。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10日 16 版)
(责编:初梓瑞、史雅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