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便民措施遭破坏 65.8%受访者归因公共生活缺少约束

杜园春 崔艳宇
2016年11月01日08:3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字号

  漫画:曹一

  在线共享自行车的模式正在一些城市火热发展,方便了市民出行,但据报道,二维码被毁、车身被贴小广告、车辆遭遇人为破坏等诸多问题也开始出现。互联网共享背景下,技术已经不再是障碍,而公民素养成为亟须关注的问题。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8%的受访者表示使用便民设施时会有意识保护。便民设施遭人为破坏,65.8%的受访者认为是缺少约束导致的必然结果,59.2%的受访者直言公民素养落在了技术的后面。

  92.8%受访者使用便民设施时会有意识保护

  “看到有一辆共享单车停在那里,我正常使用就好了。如果遇到下雨等天气,我会在使用后拿塑料袋把车座遮住,为接下来使用这个单车的人提供方便。”广州市公职人员姜岩(化名)说。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张晨曦也认为,按照规定的步骤、流程去使用这些设施,就是一种保护。“比如部分校园里的ofo(共享单车平台——编者注)小黄车,一些同学在使用过程中嫌麻烦故意不锁车,或不通过扫码开锁,直接暴力撬锁,给单车造成损害”。

  调查显示,使用便民设施时,92.8%的受访者会有意识地去保护,7.3%的受访者不会。

  遇到破坏便民设施的行为,37.5%的受访者会直接上前制止,28.2%的受访者选择发微博微信吐槽,26.4%的受访者在心里不爽,5.2%的受访者不会采取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红文介绍,公众对公共物品的使用方式,实际是基于对公共秩序、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解。“公共生活是现代生活的基本格局、基本模式,是我们在城市中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我们现在说的‘文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公共生活中,一起生活的能力和素养。所以我们在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享用和消费的过程中,应该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这是一种文明的重建”。

  73.1%受访者认为个人素养不够导致便民设施遭破坏

  姜岩认为,问题在出现的最初没有引起注意、采取措施,导致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情绪会在人群之中传染,慢慢地大家熟视无睹,甚至觉得保护这些公共设施不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广州某高校大四学生陈德民的学校也有ofo小黄车,在他看来,公民素质是主要问题。“不论是社会还是校园,拆下ofo小黄车铃铛、记住密码下次直接开锁等现象普遍存在。并不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合进社会,就能达到方便人们的目的,而要保证人们会按照互联网共享的规则去使用。怎样去维护、让这个共享环境变得更好,是整个社会都要努力的”。

  为什么会出现人为破坏便民设施的情况?73.1%的受访者认为个人素养不够。其他原因还包括:缺少约束规则(72.2%),道德水平低(54.8%),只凭信用管理不够(43.3%)。

  对于便民设施遭人为破坏,65.8%的受访者认为是缺少约束导致的必然结果,59.2%的受访者认为公民素养落在了技术的后面。其他看法包括:缺少利己利人的观念思想(56.2%),新科技入驻还需要时间适应(38.1%)。

  朱红文表示,网络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公共设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和循环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使用过程中,出现人为破坏的现象,的确存在“人性恶”的问题。比如,在公共设施使用过程中,个别人占小便宜、靠损害他人利益获得蝇头小利等。在公共设施的设置、管理过程中,怎样克服人性的“自私”,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提供了新的要求。

  74.7%受访者建议采取实质性处罚措施

  “如果不去保护,最后失去这些方便的还是我们自己。”张晨曦认为,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要加重对这些人为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比如纳入个人诚信记录”。

  为避免人为破坏行为,74.7%的受访者建议实施实质性的处罚措施,61.6%的受访者认为大众互相监督很重要,53.4%的受访者认为制度上的约束压力更有效,50.3%的受访者认为民众树立自觉意识是关键。

  朱红文建议,一方面要提升和改进公共管理技术。如通过定位追踪找到破坏源头,对破坏人员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另一方面,公共管理部门应强化对公共物品的管理。除了由相应公共管理部门监管和维护,还可配备相应人员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维护意识。“在监督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过程中,公共管理部门,包括公共媒体,也有对城市生活中的行为人进行教育和教化的义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他还表示,所有利用公共资源、公共设施的人,应该达成一个基本的公共文化、城市文明的共识。“此类问题的出现,涉及城市文明本身的建设。比如农民工进入到城市,涉及城市的容纳问题,也需要农民工本身能力的主动建构,我们一般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市民化’,即人们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共同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可能有些人暂时不具有这样的能力或素质,对新的设备、新的技术、新的公共产品等,还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朱红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形成的,人们以前更多在私人领域讲道德,而不太重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重建和文明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广泛的社会主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朱红文提出,要在公共物品的管理过程中,对参与行动的人进行教育,如在电子锁等公共物品摆放的地方,进行简洁明了的操作提示,避免因不了解而出现野蛮操作的现象。“同时,这也是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和行为人之间的互动过程,需要公共物品的管理人员,为这些尚不具有互联网时代正确使用技术能力的人群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帮助。如此,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公德和私德更好地融合”。

  受访者中,00后占0.5%,90后占21.9%,80后占52.3%,70后占18.3%,60后占6.0%,50后占1.0%。

(责编:史雅乔、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