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精准扶贫在闽北

林  超  孟昭丽
2016年11月11日08: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大学生赴松溪进行社会实践

  最近我们在闽北基层蹲点采访时看到,福建南平通过金融创新送资金入贫困户、织密干部帮扶网、送人才进贫困村、依托好生态发展好产业等,建立起一套相对稳定的脱贫机制,5年内将贫困人口从23.6万人减少到6.9万人,交出了一份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答卷。

  “政银”合作创新金融帮扶

  43岁的吴宝莲是政和县外屯乡洋屯村的采莲能手,干活勤快,手脚麻利,夫妻俩一年收入近4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去年,吴宝莲突发脑溢血,17万元的医疗费,让她家因病返贫。

  谈起家里的境遇,吴宝莲急得直哭。虽然村里莲子专业合作社正在招村民入股,只要投入5万元股金,每年便能分红3000多元,可以解决吴宝莲的后顾之忧。但吴宝莲已被这场大病掏空了积蓄,再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在闽北山区,不少贫困户都和吴宝莲一样。针对这种情况,南平市部分县区创新扶贫小额贷款模式,在银行和贫困户之间搭起了“桥梁”: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给政府,政府再将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存入银行作为风险保证金,为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提供担保,银行按保证金5倍至10倍的授信额度,向贫困户发放贷款。

  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吴宝莲今年拿到了5万元贷款,成功入股合作社。她说:“有了这笔钱,日子还能慢慢好起来。”

  据介绍,除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外,政府和银行还确认了预期农产品收入、集体林权、农民宅基地、设施农业等10种新型抵押物,彻底盘活了农村资产,为贫困户金融“输血”。从2010年至今,南平市农信社已累计支持扶贫小额贷款24190笔、资金7.14亿元,实现了农户得到资金发展生产、财政扶贫资金效益放大和金融机构风险分散的“三赢”局面。

  下派干部成贫困村靠山

  郭星锋,中铝瑞闽公司值班厂长,2014年被下派到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当挂职书记。早就听说阳泽村穷,于是他赴任时带了五六个大包裹。他说:“当时我连笔记本、橡皮擦都带上了,就怕地方偏远买不到。”

  经过调查郭星锋发现,阳泽村其实拥有好资源,只是不知道如何利用,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很快,他有了主意:“这里农业条件好,光热条件也好。我想下一步申请将扶贫资金和光伏农业结合起来,一定能够帮助老乡尽快富起来。”

  近年来,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重点派往贫困村,仅在今年,南平市就有82个贫困村安排了下派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蹲点干部达到406名。同时,广泛开展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一帮一等结对帮扶活动,全市结对帮扶3万多户。下派干部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带去资金、知识、技术和先进发展理念,成为不少地区脱贫的“助推器”。

  “过去只能靠村主任一人去跑项目,跑个两三万元改变不了局面。现在挂钩部门和下派干部不仅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人脉、资源,而且人在现场指导,真正成为贫困村的靠山。” 南平市农业局副局长林承杞说。

  产业绑定推动稳定脱贫

  东面种烟叶、西面种芋头、南面种稻谷、北面种杂豆……这是松溪县旧县乡东厝村2009年前的农业格局。“村民们各干各的,不仅都没有富起来,还有一半土地都抛荒了。”初回到村里任村主任的刘尚西看了有些痛心。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刘尚西和村民们找到了村里的出路:发展稻田养鱼产业。2013年,村里成立了松溪县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把村民们零星的山田都流转到合作社里,种植“稻花鱼”大米。合作社去年收入1223万元,每户成员年均分红6000多元。

  与以往的产业扶贫不同的是,南平市在确定扶持的产业项目时,优先考虑对贫困人口有辐射带动的企业,建立贫困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体系。南平市农业局扶贫开发科科长郭延凤说,比如政府安排专项基金,对到贫困村设立生产基地的龙头企业予以奖补,农民合作示范社每带动一户贫困户再补助1000元,以此提高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在政策鼓励下,南平市已有98家涉农企业在贫困村建基地126个,直接带动两千余贫困户。

  (据新华社电) 

(责编:李楠桦、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