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飯桌”不能失守(民生·民聲)
●讓幼兒吃上安全、營養的園餐,從根子上要放開辦園的市場准入,以更豐富的供給、更充分的競爭,驅逐“偽劣品”﹔此外還要加強監管,彌補制度空白,規范“小飯桌”流程,運用移動終端進行監控和數據採集
日前,四川宜賓一家幼兒園給幼兒吃發霉爛蘋果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小飯桌”的安全問題,再次讓萬千家長揪心。
這幾年,有關偽劣食品流入幼兒園、校園食堂的事件被頻頻曝出。發霉的大米、生虫的麥片、過期的牛奶、不合格的食用油以及腐壞的蔬果,都端上了孩子的餐桌。此外有的幼兒園飯食供應不足量,幼兒吃不好、吃不飽,身心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孩子們心智尚未成熟,而且懼怕老師的“權威”,往往不敢抱怨反抗。有些嬰班、小班的娃娃連話都說不清,更沒辦法跟家長“告狀”。所以這些食品安全問題,大都是已經存在多時,家長偶然發現才被曝光。一位媽媽得知每月繳納學費幾千元可孩子卻經常挨餓以致營養不良后,號啕大哭,悔恨交加。
可令筆者感慨的是,家們長千恨萬恨,事后卻依舊送孩子入園。“出生就提交申請,排隊等兩三年才能入園。在這種情況下,你叫我們如何用腳投票?隻能寄希望於幼兒園良心發現,指望著監管部門有所作為。”家長們心有不甘卻無可奈何。
能有什麼辦法呢?在大城市,“入園難”已是常態。拿北京來說,近年來對民間資本開辦新幼兒園的政策以“新社區配套園”為主,原有街道社區不再做增量規劃。有些民間資本打政策擦邊球,注冊“幼教科技公司”招生入園,也是戰戰兢兢,生怕哪一天政策收緊,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
入園難、辦園難並存,很顯然,是政策瓶頸阻滯了資源合理配置。與其他市場一樣,長期供求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商家偷偷甚至公然降低產品服務質量,將不可避免。因此,從根子上提升園方的質量責任意識,關鍵是放開幼兒園的市場准入,引入各路資本,以更豐富的供給、更充分的競爭,驅逐“偽劣品”。
要“放”也要“管”。以往曝出食品安全問題的幼兒園中,不乏一年收費數萬元的“高端”“雙語”園,在行業發展亂象的背后,都是標准失范、管理失職、審查失效等監管軟肋。
如何管好“小飯桌”?需要強化幼兒園監管的“頂層設計”和“終端管理”。
首先是完善立法。美國的《兒童早期教育法》“不讓一個兒童落后”法案、“開端計劃”等,從國家立法和戰略層面,對幼兒撫育、教育標准以及責任主體等做出明確規定。日本頒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幼兒園設置標准》,規范幼兒園辦學條件,不通過審查者將無法獲得政府補貼。目前,我國還沒有學前教育立法,教育、物價、工商、衛生等各部門對幼兒園的辦園標准、辦園行為、教師招聘等,僅有疊床架屋式的行政監管。亟須通過立法保障入園幼兒權益,並在此基礎上開展跨部門合作,消除監管空白,對幼兒健康、營養、教蒙、傷害預防等工作綜合施策。
在具體執行層面,主管部門要完善“小飯桌”的食品採購、儲存、加工流程和標准,加大對違規經營行為的懲處力度。對於犧牲幼兒健康賺取“昧心錢”的經營者,減少採用罰款、整改等實際約束力較差的手段,推行“終身禁入”等制度,真正起到震懾作用。
針對每張“小飯桌”,還應嘗試引入信息化手段搜集數據、跟蹤評價。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從2015年起設立“陽光校餐”數據平台,通過學校老師手機客戶端採集信息,對100個貧困縣9358所學校、348萬學生校餐的單價、用量、菜譜、採購單價,以及食物攝入和營養攝入進行搜集跟蹤。數據表明,信息化的“陽光”有效地改善了貧困地區學生的營養狀況,讓孩子們吃得飽而好。不妨將這種做法推而廣之,用互聯網這個“天眼”,督促幼兒園搞好“小飯桌”。
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給孩子一個放心的“小飯桌”,你我的責任不容推卸。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7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