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別讓教育被冷冰冰的“天眼”綁架

2018年07月16日08:48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杭州一所中學做出了一個讓“科技改變課堂”的嘗試——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引來的關注和熱議,大大超越了新技術本身。

  聽上去這是一項人們並不陌生的人臉識別技術。簡單說,就是用攝像頭捕捉學生的面部表情和動作,大數據分析出學生的考勤和專注度等。

  分析得再細一點,高中生每天8節課320分鐘,有幾分鐘在專注聽課?不專注的時候在干什麼?專注度與成績有什麼關系?統統一目了然。不僅如此,系統還設有“報警”功能。發現學生的不專注行為,系統會推送提醒,任課老師可據此進行教育管理。

  這個給學生頭上加一雙“天眼”的做法,即便在人們愈發依賴用技術來為自己作出“最聰明”決定的今天,依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校方表示,目前該系統得出的報告僅供任課教師作為課堂效果的參考,但仍有不少人質疑此舉“干涉了學生的隱私”,也有人擔心這項技術成為評價學生的又一把尺子“長此以往會導致‘表演型人格’的形成”。而該校學生則對媒體表示“不敢隨便做小動作了,班裡紀律確實更好了”,也有學生坦言,“被監控挺難受”。

  如果說技術進步的目的是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那麼從“不敢”和“難受”的字眼中,起碼可以讀出學生內心並沒有感受到愉悅,甚至感受到不自在、不被信任。倘若如此,打開一雙看似無所不知的“天眼”的同時,卻關上了學生們的心門。

  教育,從來就更像是一門藝術。北宋教育家程頤說,“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以術馭人者,人亦以術而待。”師生之間的愛與信任,是教育獲得成效的前提。課堂是師生情感互動最集中的地方,高明的老師從來不把自己置於管理者的角色而與學生對立起來。

  “從游”,是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眼中師生關系最自在的狀態,他把學校比作水,師生比作魚,“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冷冰冰的“天眼”,似乎打破了教室裡原有的生態,成為獨立於師生之間的第三種存在。盡管該校負責人一再強調,隻記錄學生表情,不涉及個人隱私,但把幾雙“機器眼”放在頭頂盯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並且還會將捕捉到的不認真聽課的信息向老師“報告”,難免讓人有一種被窺視、被監控的不適感。而更大的問題在於,師生之間因此而變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監控者和被監控者的關系。表面上看,學生是更聽話了、更認真聽講了,可一旦學生對此產生抵觸情緒,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這顯然與教育的初衷漸行漸遠。

  其實,在教室裡安裝監控探頭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幾年前因為加強教學管理,特別是監考的需要,全國大部分省份的中小學校都陸續裝上了“電子眼”。一些中小學校管理者稱,正因為考慮到這項技術帶來的種種問題,一般來說,除了監考或者公開課等特殊需要,平時並不會使用。

  即使這樣,誰也無法阻擋技術給學習帶來的深刻變化。近年來教育信息技術的變革,也的確使得教室變得更加寬廣、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解決教育資源稀缺和不均衡,也成為教育領域對新技術的期待。

  小小的課堂,一端連著學生,另一端連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教育改革隻有進入到課堂的層面,才真正進入了深水區,課堂不變,教育就不變,學生就不變。而新技術的注入,恰恰能攪動靜流深流,給從前的課堂來一次革命。永遠不夠用的好老師,可以通過慕課等互聯網技術讓更多學生受益﹔長久以來飽受詬病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式教學,也因為技術的進步而得以改變,真正的“因材施教”、個性化的教與學,正在中國的學校裡成為可能。

  技術與人的關系總是在很多場合被討論。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說,他不擔心機器會像人一樣思考,相反,他更擔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必須要為技術注入人性”。

  這種人本觀念也在當下的教育改革中一再被強調,無論多先進的技術用於教育教學中,也必須以充分尊重教育規律為前提,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否則被“監控”限制住的不僅是違紀行為,而是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