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講台精心育人

鄧先華在工作中。資料照片
【“四有好老師”獎勵計劃·教師畫像】
編者的話:
為終身從教的“四有好老師”樹碑立傳。由北京師范大學、光明日報社、中國教育學會共同設立的“四有好老師”獎勵計劃(包括面向個人的啟功教師獎和面向團隊的公益行動獎兩個獎項)於6月24日啟動。隨即,北師大19支師生調研團隊奔赴全國各地開展尋訪調研活動,發掘候選人扎根老少邊窮地區潛心育人的事跡。本報特別開設《“四有好老師”獎勵計劃·教師畫像》《“四有好老師”獎勵計劃·調研手記》兩個欄目,展現候選人的責任和大愛,引領培育廣大教師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一雙蒙塵的黑色布鞋、一對中腰黑色長襪、如泥土顏色一樣的灰色格子短褲、一件沒有任何花樣的白色短袖,以及那清瘦的身影……鄧先華老師從車站外陽光那頭走來,手上提著一個沉甸甸的紅色塑料袋,裡面裝著幾瓶冰水,他微笑著把水遞給我們。
車站外,我們乘上一輛面包車,踏上了前往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金洞管理區林場中學的路。也正是從這裡開始,這位堅持在山區從教37年的全國模范教師的形象逐漸清晰豐滿起來。
守望者
作為當地從林場中學出來的第一批高中生,自湖南三師畢業之后,他主動要求回到自己的家鄉金洞做一名教師——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回來就是一輩子。
“如果只是把教書當作找碗飯吃的話,那很容易產生倦怠。剛開始我也有,后來我想,干就要干點成績出來。想干好就會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也就沒有什麼空閑來想別的東西了。”鄧先華的坦率和朴實讓我們震動不已。
從教37年,鄧先華已經數不清楚帶出了多少學生。現在林場中學的100多位老師當中,就有20多位是鄧先華的學生﹔走在學校附近的街道上,沒有不認識這位鄧老師的。不僅如此,鄧先華的很多學生現在已經是當地的領導干部,鄧先華本人也曾有多次改行和進城的機會,但他都拒絕了。
“金洞需要他這樣的好老師,他不能走。”一位家長如是說。鄧先華主動卸任副校長職務,隻為給青年教師更多機會。他從獨立辦公室搬到一間擁擠悶熱的三人辦公室。在我們聊天的同時,旁邊那台電風扇還始終發出因長年使用而有些刺耳的“嗡嗡”聲。
“隻要自己努力,在哪兒都能做出一點事情。”鄧先華說到這裡的時候,嘴角、臉上、眼裡都洋溢著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
引領者
來到鄧先華家中,一間小小的書房中隻有半壁書架、一張長條小桌、一把無背小椅——再無他物,再也放不下他物。
最突出的就是那面書架。書架上挂著長帘避光防塵,看得出來它的主人是個愛書之人。輕輕掀起長帘,那種滿滿當當的滿足感扑面而來。無論是中外名著、詞典辭海,還是教輔用書、報紙雜志,都藏於此,其中自然還有數不勝數的教學資料和文檔留存……環顧四周牆壁也並沒有張貼什麼榮譽証明,倒是書桌上那個一抬頭便能看見的“福”字紅得喜人。
還是在那間擁擠昏暗的辦公室裡,在那個唯一立著的書櫃裡,鄧先華搬出了一堆又一堆的資料。他憨厚地拍拍手上的灰讓我們隨便翻看。而這隨便一看,就花了兩個小時左右——有發表的論文、三本參編的著作,還有數不清楚的獲獎証書等。最有趣的是,他的這些榮譽証明被裝進幾個資料盒裡,若非我們的到來,大概幾年也見不到一次太陽。
林場中學的所有老師對鄧先華在教研教改方面所作出的成績都贊不絕口。老師們說:“鄧老師是我們學校老師當中發表論文最多的,我們學校所有的課題都是他牽頭在搞的。”鄧先華長期擔任學校語文教研組組長和課題研究小組組長,一直負責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他堅定“科研興校”的理念,不僅自己搞科研,還帶動身邊的老師一起做研究,提高廣大教師的科研意識。在這個過程中,鄧先華經常指導其他教師的研究和寫作,通過多種方式真誠地幫助其他教師,他培養的青年教師在不同地方不同學校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鄧先華是把其他人打牌娛樂的時間花在了看書、做研究、寫文章上,這在當地人看來簡直稱得上是“怪異”“不合群”。恰恰是這種在娛樂方面的“不合群”,才使鄧先華有能力讓金洞的孩子們在未來走出大山和城裡的孩子“合群”。
關愛者
“不能讓一名學生失學”,這是鄧先華的信念。
每當遇到輟學的學生,鄧先華必然會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錢進行援助。他徒步家訪,經常早晨出發走一天的山路,傍晚時分趕到學生家中家訪,當晚隻能在學生家中暫住一晚,第二天天還沒亮便又踏上回程的山路。“過程疲憊,可最終達到了家訪的目的,對孩子們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就感到說不出的輕鬆。”說這句話的時候陽光剛好打在鄧先華嘴角揚起的側臉,帶給我們一種說不出的觸動。
一位家長生怕自己的方言太重,我們難以理解,便在紙上寫下了自己對鄧先華的評價:鄧老師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德才兼備成師表,滿腔熱血育桃李﹔有情有義,令人敬佩﹔赤誠之心,為人楷模。
藏在鄧先華櫃子裡的除了他的獲獎資料,還有一半都是學生留給他的寶貴回憶:有卡片,有那些年學生創作的報紙文摘、課堂作業、班會記錄。泛黃的紙頁、懷舊的圖案、稚嫩的話語,每個字的背后都是值得珍藏的真心。細數這些,鄧先華的眼神也在那一剎那凝聚了歲月的光華。
“教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成材。在我的眼裡沒有成績好壞的區別。成材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教會他們做人,最重要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愛。”鄧先華提起他的學生,嘴上從來沒有停下過笑,聲線始終帶著歲月的溫情。
前行者
在“大家”和“小家”的關系問題上,鄧先華無疑更多地選擇了犧牲自己小家的利益。父親的離去成為鄧先華心頭最大的傷痛,這也促使他主動在家校之間尋求一種平衡,設法多拿出一些精力陪伴自己的家人。
離別前夕,鄧先華夫婦並肩和我們走在金洞的街道上,二人時而妙語連珠、相視而笑。行至一段路的盡頭,鄧先華停下腳步。他凝望著遠處層層疊疊的大山對我們說:“現在全家生活在一起,每天都過得很開心,我唯願我的女兒能夠得到幸福,我的兒子能夠在明年的高考中不留遺憾……”
與鄧先華相處的時間裡,他其實並沒有過多提及“幸福”二字,但是在我們眼裡,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看作一個幸福老師的真實寫照,我們已經被他發自內心的幸福感深深打動。他不是沒有艱難的過往,也不是沒有工作和生活的辛勞,但他從過往中汲取更多的是寶貴的回憶,用盡全力珍惜呵護現在的領悟和擁有,並且對未來抱有極大的期許和信心。(通訊員趙統 記者龍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