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新縣摘帽記(脫貧故事)

朱佩嫻
2018年08月07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縣摘帽記(脫貧故事)

河南新縣立足綠水青山,走出了一條脫貧路:與農戶簽約,提供技術服務、建立合作社、延長產業鏈,把漫山遍野的山茶林變成“脫貧樹”﹔開發紅色旅游、鄉村旅游、主題旅游、全域旅游,用旅游業帶動服務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扶持家庭農場、農業園區,將種植和觀光、產業和旅游結合起來,促老鄉就近就業、更好致富。

盛夏時節,深入大別山裡的河南新縣,卻是滿眼青綠,絲絲清爽。

山水依舊,新縣人卻舊貌換新顏。作為國定貧困縣,新縣2014年精准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12308戶41829人,貧困發生率達14.9%。而今,經過省級核查公示,新縣綜合貧困發生率僅為1.36%,退出貧困縣。

新縣是如何走出脫貧路的呢?這條路,原來就在綠水青山之間。

遍地山茶林

做成產業鏈

清洗、晒干、去殼、粉碎、榨油、過濾……河南羚銳集團董事長熊維政,常憶起兒時新縣老鄉們壓榨山茶油的場景:“每到深秋,漫山遍野都是野生山茶籽,山裡人就撿回家榨油吃。”

新縣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氣候濕潤、光照適宜,油茶樹在這裡生生不息,70%的貧困戶家裡都有山茶林。新縣也是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確定的全國首批100個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之一,還是河南省財政廳確定的河南省木本糧油試點縣。

由於山茶油榨油費時、量少,以前僅用於自給自足。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知識的豐富,山茶油的好處開始被市場注意。

“山茶油的油脂營養成分高於常用植物食用油,尤其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含量高達80%以上,可以有效預防‘三高’,被公認為健康食用油。”熊維政說,“與橄欖油相比,山茶油的沸點高,不僅能涼調,還能爆炒,更適合中國人的廚房。”於是,熊維政又添了新身份——綠達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綠水青山中,新縣龍頭企業羚銳集團找到了新產業:建設300畝油茶良種培育基地,流轉近10萬畝天然油茶園,幫助貧困戶改造低產油茶園近萬畝﹔按照“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在周河鄉建立油茶合作社,將全鄉11個村的近10萬畝天然油茶園流轉到合作社,與2871戶(包括566戶貧困戶)簽訂《茶園流轉協議》,提供技術服務,提高產量,促進農戶增收,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與此同時,引進先進純物理低溫冷榨生產工藝、全自動生產線、全套油脂檢驗檢測設備,從原料採收、壓榨、貯存、灌裝直到成品出廠,高標准、嚴檢測,全程管控,建成年產5000噸精制山茶油生產線。

“油茶樹適宜在山坡地生長,不與糧食爭地﹔挂果之后,年年可以採摘榨油。”熊維政說,“發展茶油產業既保護綠水青山,美化生態環境,又減少我國食用油對外依存度,確保國家糧油安全,同時還能帶動更多老鄉穩定脫貧致富。”

通過技術改造和創新,野生油茶林每畝榨油可從15斤上升到50斤,1斤茶油約需5斤油茶籽。若一戶農民種植5畝油茶園,則每年可收入1.6萬元。扣除5000元投入和人工成本,每年純收入可達1萬元以上。

現在,新縣山茶籽越來越金貴,收購價格從2010年的每斤3元漲到了如今的13元。綠達山茶油不僅在國內反響熱烈,而且遠銷國外,受到華人青睞。除了山茶食用油,新縣還不斷研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山茶精油、山茶油軟膠囊、潤唇膏等均已上市,同時在榨油工藝中變廢為寶,把剩下的渣粕壓制成山茶油茶餅或茶皂素等,再創價值。

旅游大開發

增收惠農家

新縣不僅有綠,而且有紅。

作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新縣有著紅色基因,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將軍縣。全縣有革命遺址365處,每年到新縣接受紅色教育的游客達到200多萬人次。

“我們完全可以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旅游帶動現代服務業,帶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新縣縣委書記呂旅說,“特別是在地處深山的貧困村,旅游資源相當豐富,缺少的是整體規劃、設計和運營。”

5年前,新縣就和北京綠十字、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公益行活動,邀請國內100多家非營利性社會組織、500多位專家來新縣規劃設計,把新縣視為一個大景區、把鄉鎮作為一個景點、把村庄作為一個小品,繪制旅游精品線路,形成縣城+“九鎮十八灣”的全域旅游格局。新縣既保護鄉村的原生態,又按照旅游產業發展的要求和要素設計規劃,做到了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截斷河流、不取直道路,不讓任何一個村庄成為“孤島”。

除了紅色旅游,新縣鄉村旅游、主題旅游也遍地開花,全域旅游精彩紛呈。“新縣的景區一律不收門票。要收,就收人們帶來的那份鄉愁。”縣長夏明夫說。

在周河鄉西河村,溪水以北,古屋矗立,祠堂肅穆﹔溪水以南,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糧倉,被改造成糧油博物館、西河餐廳和村民活動室。“古村落由清華大學建筑專家設計修復,糧油博物館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設計的。”西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孝翱說,由於旅游開發,昔日窮困破敗的“空心村”變成了如今的“網紅村”,“年輕人都回來了”。

新縣張洋家的農家樂,如今已小有名氣。但提起5年前初辦農家樂那會兒,張洋的母親不禁感慨:“當時要不是呂書記攔下我們,這好日子怕是過不上呢。”原來,由於擔心沒有游客來,張洋的父母已經買好車票,准備出外打工。時任縣長的呂旅攔下他們,說:“你們隻管放心地開農家樂。如果賠了,損失我掏!”

結果,農家樂越開越紅火,在韓國打工的兒子張洋也趕了回來,撐起了家。“現在一年下來,農家樂能有20多萬元的收入,比背井離鄉去打工強多了。”張洋說。

2017年河南新縣接待游客468.9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3.25億元,同比增長均超過60%。32個旅游扶貧重點村實現整體脫貧,84.34%的貧困群眾在旅游發展各個環節受益,1.1萬多名貧困群眾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實現穩定增收,貧困戶年人均增收近8000元。

家庭辦農場

種植又觀光

來吳陳河鎮茅屋沖家庭農場度假的游客,不僅中意這裡的田園詩意,還對這裡的綠色食品念念不忘。

一位游客說:“這裡的西紅柿就是小時候的味道,沙裡透著甜。”

農場負責人岑新順道出原因:“這裡的菜不打農藥、不上化肥,保証你吃的是原生態。”

2014年初,在外闖蕩多年、事業有成的岑新順看到家鄉的旅游規劃,毅然回鄉。他先后投資5000余萬元,流轉土地近5000畝,辦起茅屋沖家庭農場,帶動周邊村民種植有機水稻、養殖原生態水產,並把休閑觀光農業和有機農產品配送相結合,與一山之隔的奇龍嶺民俗文化生態園連成一片,打造起吳陳河鎮獨具特色的“耕讀小鎮”。

“農業+旅游”,讓茅屋沖家庭農場2017年營業額突破了1600萬元,帶動周邊2個鄉鎮5個村的近300戶貧困戶從中受益。其中,55名貧困村民就近就業,諸多貧困戶入股,土地產生收益與貧困戶五五分成。

像茅屋沖家庭農場這樣,新縣還有13個農業園區,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方式,不僅精准幫扶貧困戶,而且普惠所有農戶。與此同時,新縣扶持綠達山茶油、久久農業、北緯31度等農特產品開發企業68家,開發山茶油、蒸青茶、葛根粉、土布、根雕等特色旅游商品180多種,催熱了全域旅游的“后備箱經濟”。

旅游帶動產業,產業也催生旅游。今年五一假期,羚銳集團中藥材基地芍藥花開如海,游人每天逾萬。在中藥材基地、茶樹園,駐足參觀的游客,也成為一道風景。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7日 13 版

(責編:王紹紹、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