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接診兒童患者,是每一位合格全科醫生的職責

提升全科醫生接診兒童患者能力 緩解兒科荒

2018年09月13日08:28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國家越來越重視兒科學的發展,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兒科學依舊處於爬坡階段,尤其是基層醫師兒科業務能力的提高離國家的要求、人民的希望還有很大的距離。”9月6日,在全國兒科師資骨干培訓班上,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研究所所長、中國婦女兒童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全國兒科醫師培訓項目負責人方偉崗教授指出,我國兒科學的現狀說明了舉辦該培訓班的重要意義。

  2017年開始,北京大學醫學部和中國兒童青少年基金會聯合發起了全國兒科醫師培訓項目,至今已在廣西、雲南、內蒙古等數個省(區、市)對上千名兒科醫師進行了針對性的專項培訓。當天召開的全國兒科師資骨干培訓班,來自全國各地約30位二三級醫院的兒科專業師資骨干齊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北大醫院”),接受為期4天的培訓。

  北大醫院兒科教學主任齊建光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這次參加培訓的醫生大部分是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資質的醫生,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希望通過提升當地承擔教學任務的帶教兒科師資的經驗,讓他們回到當地后惠及更多的基層醫生。

  北大醫院兒科成立於1926年,並於1946年開始實行現代兒科的培養管理體系,將近百年的發展歷程,為我國兒科醫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北大醫院是一所為教學而生的醫院”,此次培訓班也充分發揮了北大醫院的教學優勢。

  兒科醫生更是醫生群體中最艱難的一群人

  兒科門診量高,工作壓力大是培訓班上被反復提及的話題。多年從事小兒內科工作的齊建光認為,提升基層全科醫生和普通兒科醫生對兒童疾病的診治能力,有助於建設兒童疾病的有序分級診療,是解決兒童醫療衛生困境的基本途徑。這也是此次培訓班的“初心”。

  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北京大學-兒童少年基金會全國兒科醫師培訓項目專家顧問柯楊從事了10多年的醫學教育管理工作,她表示,這10多年,她見証了醫療體制改革的艱難,在改革過程中,醫生要承受醫療體制還沒有理順所帶來的艱辛。

  在柯楊看來,兒科醫生更是醫生群體中最艱難的一群人。一方面,相對於成人醫保而言,覆蓋兒童的政府或集體參與的醫療保險還很薄弱﹔另一方面,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長期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兒科醫生更是如此﹔最后,計劃生育政策讓眾多家庭隻有一個孩子,當孩子生病時,孩子的父母以及孩子的爺爺奶奶等親人容易失去理智的判斷,讓醫患矛盾變得緊張。

  三級醫院約一半患者可就診於合格的初級衛生保健機構

  每年的10月開始,隨著呼吸道疾病的頻發,各大醫院的兒科就開始進入忙碌的階段,基本上會持續到第二年春天。當患者變多的時候,齊建光常常在想,這些常見病要是都能在社區看就好了,如果每個社區每天接收20∼30名兒童患者,那麼三甲醫院就不會這麼擁擠。“每次想到這些,就會激發起我做培訓的想法。”

  2015年,針對北京市某三級綜合醫院的調查結果顯示,該院兒科普通門診接診人次排在前5位的病種分別為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腹瀉、胃腸炎,均為兒科常見病,約佔就診總人次的70%,而其中近60%的患兒適於在合格的初級衛生保健機構就診。

  這組調查數據和齊建光的門診感受非常吻合。兒科門診每天需要看大量的常見病,這其實也是對於三甲醫院優質醫療資源的浪費。此外,齊建光還多次強調,孩子在生病期間,免疫力低下,前往患者眾多的三級醫院就診,非常容易發生交叉感染,讓孩子的病情加重。

  在一次社區義診中,齊建光曾帶領她的學生對111名參與義診的家長進行過調查,發現若社區醫院有能看兒童疾病的醫生,則76.6%被調查家長會選擇帶孩子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

  通過這次調查,齊建光及其學生認為,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就近方便是影響家長選擇就醫機構的重要因素。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於兒童常見健康問題及常見疾病的診療能力,通過宣傳引導家長合理就醫,是實現兒童就醫分層診療的必備條件。

  接診患兒,社區醫院要靠全科醫生

  北京市社區兒童接診能力卻在萎縮。2015年,齊建光曾指導學生對北京市32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調查,調查顯示77.3%的被調查社區醫院由全科醫生接診兒童患者。而齊建光指導的另外一項針對北京市3城區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調查顯示, 29.5%的被調查全科醫生過去接診過兒童患者,到2014年,隻有4.1%的被調查全科醫生還在接診兒童患者。

  加強基層醫療結構建設,推進分級診療的實施一直是我國醫改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政策的倡導下,北大醫院步入了先行者行列。2011年,北京大學醫學部創立全科醫學學系,第二年,作為第一批代課老師,齊建光和其他幾位醫生去英國進行了全科醫學的學習。2012年,北京大學醫學部開始招收第一批全科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齊建光在培訓班上坦言,全科醫學學系從建系之初直到現在,依舊會遇到一些質疑的聲音:認為北大應該培養的是專、精、尖的醫生,而不是“什麼都會、好像都什麼又都不會”的社區全科醫生。

  然而事實卻是,北大醫學部全科醫學系培養出來的全科醫生,像星星之火一樣,在基層社區醫療機構溫暖著一方百姓。姚彌是齊建光招收的第一批全科醫學生,讀研期間,多次參加了齊建光對社區醫院的調研工作,2016年畢業后,就扎根於北京西城區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姚彌沒去之前,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不接診兒童患者。姚彌來到之后,為了穩妥起見,他先給孩子看病,覺得孩子的病自己可以看,再讓家長去挂號。現在,姚彌基本上每天都會為3∼4名孩子看病。

  授之以漁

  齊建光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曾經接診兒童的全科醫生之所以沒有堅持下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關的知識培訓不夠充足。而北大醫院舉辦這次培訓班的目的就是希望班裡有教學資質的老師們,回去以后可以更好地培訓當地全科醫生關於接診兒童的能力。

  9月6日上午,簡短的啟動儀式后,齊建光進行了《兒童發熱及呼吸道感染的規范診療》的專題授課。授課過程從一個病例開始:“下午5點,接到了一個咨詢電話:一名7個月大的女嬰發燒半天,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38攝氏度,其他伴隨症狀不明顯。家長的問題是,孩子怎麼了,嚴不嚴重,要不要去醫院,怎麼處理?”

  接下來,齊建光並沒有直接講述應該怎麼辦,而是隨機地找幾位聽課的醫生,讓他們先回答問題,然后再根據醫生們的情況進行針對性講解。

  曾多次去基層講課的齊建光表示,每個地區和每個地區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有的地方社區醫院就有比較豐富的兒童接診經驗,而有的地方則完全沒有,所以她每次去基層講課的時候,如果時間允許,一般都會和當地醫生有一些互動,這一方面會激發聽課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會對地方情況有一些了解,方便接下來做針對性講解。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夏慧曾經是一位兒童腎臟病的專科醫生,現在正在往全科醫生的方向轉。聽了一上午的培訓課程以后,夏慧感覺到齊建光以病例為切入點進行授課,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和學生互動的方式非常好,自己很受益。作為一家教學醫院的醫生,她覺得這種授課方式應該結合在自己今后對基層醫生的培訓中。

  國務院辦公廳於今年1月24日發布《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要求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接診兒童患者,是每一位合格全科醫生的必備職責,這些全科醫生將會成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診療模式的新型中堅力量。

  齊建光及其團隊為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所作的努力,勢必會匯入這輪醫改的滔滔洪流之中,為健康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