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中小學校園就該禁用手機

王慶峰
2018年09月27日09:05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抬頭不看黑板,低頭隻顧手機。”隨著智能手機在未成年群體中的廣泛普及,已經擾亂到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而學校的一些管理措施也受到學生、家長的質疑。如有的學校安裝手機信號屏蔽儀,結果誤傷周邊居民不能打電話﹔某中學要求學生帶手機到學校就要上交,否則一旦被發現就要銷毀,結果遭到家長索賠……目前來看,手機的管理已成為中小學校遇到的普遍性難題。

  關於手機管理,法國國民議會不久前通過一項在幼兒園、小學和初中校園禁止使用手機的新法令,即使是休息時間也不例外。而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國也已通過立法,或明令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或課堂,或規定在教師和家長的許可下才能使用手機。這些措施“一刀切”,夠簡單、夠直接,得到了家長和老師的普遍認可。但在我們這裡,則聽到了不少的反對聲。其中最普遍的一種觀點是,信息化教改的浪潮不可逆,智能手機雖然有弊端,但也存在許多優點,比如方便家長聯系,以及把教材及教育資源,包括練習、測試、課后作業等都裝入智能手機,提升學習效率。在這些人看來,關鍵不是禁止,而是通過開發內容篩查、功能限制、時間限制等技術手段,對孩子進行良性引導。

  這樣的想法,頗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但凡代入家長的角度,觀察到真實情況,就不會這般天真了。目前沒有任何証據表明,通過智能設備學習比傳統紙質學習更有效率。即便是練習英語聽說,也不見得比課堂學習更有價值。相反地,一旦把智能手機交給孩子,負面效果簡直是不可控的。可想而知的是,現在社交軟件極易使人成癮,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擾亂正常的課堂秩序﹔藏在陰暗角落裡的淫穢小說、色情視頻、暴力游戲,也成了未成年人接觸網絡不健康內容的主要渠道。此外,在視力保護方面,智能手機也是個大問題。不少學生課間不再外出活動,而是沉溺於手機。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小學生近視率接近40%,相對美國中小學生10%左右的近視率,形勢非常嚴峻。面對這樣的情況,還要強調良性引導嗎?

  “良性引導”意味著寬容,但寬容有時就是不負責任。基礎教育好比蓋房子打地基,必要時施加權威,才能把根基打牢。中小學生不適合過度玩手機,這是由他們的發育程度決定的。絕大部分中小學生缺乏自制力,也沒有足夠的判斷力,給他們充分的自由選擇權,未必是好事。而換成高中生、大學生,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這也是法國禁令隻針對15歲以下學生的原因。因此,權衡利弊,對於手機在校園的規范化管理,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分類規范:小學生和初中生應該禁止帶手機﹔高中生和大學生可以分時段進行使用﹔針對部分學生編程、學習的需要,可以開設信息課、校園網吧等,給予他們正常接觸網絡的渠道。

  綜合來看,智能手機的確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有可能在學習中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我們應該容忍小小的不便捷,而去追求更扎實的教育成果。日前,國家衛健委正式發布《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建議非學習目的電子產品使用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如何落實好這個建議,直接禁用應是最有效的辦法。

(責編:初梓瑞、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