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暴力治療網癮 搗毀了感受快樂的能力

2018年10月24日08:45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青少年沉溺網絡,不僅在中國成為令學校教師和父母憂心忡忡的問題,在歐美國家同樣令成年人感到一籌莫展。

  不過,沉溺網絡是否就構成所謂的“網癮”,在精神醫學界一直都充滿爭議。換句話說,迄今為止,對“網癮”這個概念是否成立,專家們還沒有取得共識。例如,被世界精神醫學界奉為圭臬的最新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就沒有收入“網絡成癮”或“游戲成癮”的條目。在整個“非物質成癮”類目裡面,隻收錄了有充分研究基礎的“賭博成癮”一項。

  另一方面,繼世界衛生組織6月中旬將“游戲成癮”障礙納入精神疾病之后,我國衛健委也在9月底將“網絡成癮”納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問題范疇。

  為什麼關於青少年“網絡成癮”難以取得精神醫學界的共識,主要原因就在於“成癮”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

  首先,“成癮”與“沉浸”是高度相似的兩種心理狀態。根據心理學的沉浸理論(Flow theory),人們從事某項工作或活動時,身心完全投入的狀態被稱為沉浸狀態。一旦進入沉浸狀態,那麼工作或活動效率就會明顯提高,注意力高度集中,時間感知變慢,比如3個小時感覺才過了30分鐘。

  青少年陷入“成癮”與“沉浸”狀態,二者的體驗和行為表象高度相似。如果要分辨,“成癮”后難以控制所從事行為的頻度和強度,即使感覺到行為的負面后果也無法控制,在心理學裡被稱為“停止無能”( Inability to Stop)。

  “沉浸”則不然,沉浸狀態通常沒有明顯的停止無能表現。如果在一項活動中進入沉浸狀態,往往意味著高效率,但出現難以自拔的停止無能反應,就可以懷疑是成癮了。

  可以這麼說,“沉浸”是“成癮”的前提與准備狀態,如果一個青少年使用網絡不能經常進入“沉浸”狀態,那他也不可能發展為“網絡成癮”。反之,一個陷入“網絡成癮”的青少年,他必然在使用網絡時很容易進入“沉浸”狀態。

  其次,網絡作為當今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無論是沉溺游戲,還是沉迷學習,都可以反映為網絡使用上的沉浸其間,欲罷不能。

  以上兩個因素也就使“網癮”成為一個語焉不詳、難以在精神醫學界達成共識的偽概念。盡管如此,中外社會那些憂心忡忡的父母、教師依然視網絡為吞噬青少年的洪水猛獸,對沉溺網絡難以自拔的所謂“上癮者”,採取各種各樣的治療和戒除措施。

  例如,在美國社會,“網癮”矯治成為一個新興產業,各種各樣旨在戒除“網癮”的機構紛紛涌現,他們為青少年和成年“網癮”者提供各種治療服務。這些五花八門的治療方式既包括傳統療法,也有許多非常規的療法,如過夜住院治療、數字戒癮靜修、野外無網夏令營,等等。

  這有沒有效果?或許有,像數字戒癮精修、野外無網夏令營,參與者在一段時間裡被強迫網絡隔絕,適應后當然在短期內就不會表現出網絡依賴的行為症狀。

  長期呢?長期的效果就相當可疑。人們依賴網絡是不良生活方式的結果,而不是原因。社交App依賴的“患者”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感受到社會性或情感性孤獨,通過社交App與他人透過網絡交流接觸,是他們消弭孤獨感的便捷途徑。隻要在生活中感受到孤獨,僅僅治療“網癮”又不能切實改善現實生活中的社交,用不了多久,故態復萌也就成為必然。

  以前,為什麼沒有類似社交App依賴或“成癮”的問題?在互聯網普及之前,大多數孤獨的人就隻能忍受孤獨的煎熬。

  游戲依賴也是一樣。當一個年輕人不能從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快樂和自尊,他們就會遁入網絡游戲之中,網絡游戲不僅能令他們快樂,更能使他們感受到在真實生活中久違的滿足。所以,沉溺網絡游戲的往往是那些學習成績差、家庭支持匱乏的低自尊青少年,高自尊的青少年鮮有沉溺網絡游戲難以自拔的情形。

  治療“網癮”能解決他們的低自尊問題嗎?就算治療和矯正有效,低自尊的青少年不沉溺於網絡游戲,也會高概率地出現其他行為問題,甚至更為嚴重,如嗑藥、打架斗毆、濫交等。

  應該這麼說,青少年沉溺網絡游戲是教育失敗的結果,不改變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僅僅針對依賴網絡游戲著手矯治,無異於緣木求魚。在這一問題上表現極端者,就是迄今仍然被一些無知的父母趨之若鹜的所謂“電擊治療網癮”。

  網絡游戲也好,網絡社交App也好,之所以會令青少年陷入其間難以自拔,原因很簡單,因為它能帶來快樂。電擊為什麼可以“戒除”“網癮”?原理其實也很簡單,不過是通過持續、反復的高強度、高頻度電擊,毀損“上癮者”感受快樂的能力。

  損害乃至喪失掉感受快樂的能力,當然也就減少乃至抑制了使用網絡的興趣和動力,但是,也同樣抑制了通過其他活動,如學習、健身的興趣和動力,因為了無生趣。而一旦感到生而無趣,接下來就是高概率暴露在抑郁症甚至自殺的風險面前。

  如此一來,就算治好“網癮”,世俗的幸福也徹底被搗毀了。

  唐映紅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