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漫畫講解“手術那點事” 醫患互信需要降維溝通

2018年10月26日08:43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董思源是長春市兒童醫院手術室的一名護士,在工作間歇,她也是一名備受贊譽的“漫畫家”。繪畫的題材不是別的,而是做手術的注意事項。她已經將手術前的各個環節畫成了漫畫,詳細展現了術前准備、術前飲食、術前著裝、家長須知等內容,還希望未來能把術中和術后的內容都畫出來,讓患者和家長一看就明白,一看就能記住。

  護士暖心手繪漫畫在網上熱傳,未必是因為這些漫畫的技巧多麼高超,而是在醫患關系趨於緊張,甚至一些地方發生傷醫案的當下,一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能夠放下身段,提供個性化的醫護服務,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讓人敬佩。同時,漫畫也打破了人們對白衣天使的某種刻板印象,讓大家看到醫務工作者不僅有著一絲不苟的職業狀態,也有著溫暖和柔軟的內心。

  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很多醫患矛盾的肇因。醫療是一門專業技術,普通患者不可能與醫務工作者掌握同等的信息。然而,正因為醫療直接關系到患者的身體與健康,患者盡可能了解病情、了解醫生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訴求。醫患之間保持密切信息溝通,是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的題中應有之義。

  但在現實中,因為職業壓力大、同時面對的患者多等原因,醫務工作者與患者的溝通常常是欠缺的,隻有流水線式的治療,沒有“匠人”對待個體的特別關照。患者不知道醫務工作者醫療措施的用意,醫務人員也不知道患者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很多醫患糾紛,就源於雙方缺乏溝通所導致的誤解——如果一方閉口不言,一方充耳不聞,又怎樣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

  信任不是從天而降的。真誠與開放姿態,是贏得信任的必要方法。溝通也需要合適的技巧,醫務人員不能因為掌握了專業知識,就無法與患者開展對話。其實,患者需要了解的並不是高深精妙的醫療理論,而是對當下的把握,對結果的預期。董思源護士用漫畫的方式,告訴患兒及家長做手術的注意事項,就是一種“降維”的溝通方式,患者一看就明白,心中的疑慮也就煙消雲散了。

  醫療屬於公共服務,恰恰是在公共服務領域,社會上彌漫著很多戾氣。一言不合就開撕,動輒拳腳相向,是許多公共服務機構和專業人員面臨的困局。戾氣彌漫,是因為情感的稀缺,是因為大家都過於急功近利。很多矛盾的爆發,就是源於社會心態太在乎結果了。向患者告知手術注意事項,語氣生硬地傳達、敷衍了事,當然也是一種“結果”,以漫畫的方式告知患者,看似有點彎彎繞繞,卻更加深入人心。

  有人覺得,現在人們對專業人員失去了應有的尊敬。比如上醫院就醫,很多人越來越感到有一種交易的意思——患者支付醫療費用,醫院提供服務。在很多類似於醫患矛盾的公共服務困局中,其實被服務者並不是真正懷疑專業人員的能力,而是感覺自己的訴求被怠慢。如果把公共服務當成單純的交易,那麼出資者的願望當然應該最大程度得到滿足。你要剖腹產,醫生就不能選擇順產﹔你要孩子當上課代表,教師必須言聽計從。

  然而,公共服務的邏輯真的能那麼簡單嗎?提供公共服務的專業人員不僅是服務者,也是道義的主持者,代表著相關領域的權威。人們之所以能對專業人員產生尊敬,保持信任,就是因為公共服務在普通的等價交換之外,擁有那些最為基本的原則,不為外來的干擾所撼動。隻有這樣,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在不合理的訴求未得到滿足時,才不會感到被怠慢。

  讓別人尊敬你,你首先要提供值得被尊敬的東西。專業能力固然很重要,但在專業之外,也要讓人看到人性的光芒。現在都在講人工智能,但很多事務依然是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尤其是牽涉到人類復雜感情的時候。專業是冰冷的,是高維度的,但讓人們感受到專業的關懷,可以有將心比心的溫暖,而且是一種降維的溫暖。

  很多有追求的醫務工作者,都在使用暖心漫畫這樣的方式走近患者,走近人心。姿態降低了,溝通就暢通了,患者不會認為漫畫是多此一舉,反而會覺得醫務人員這樣做費了心思,心中存有感激。如此,就創造了美好的醫患信任。

  王鐘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