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華僑華人慈善事業代代相傳

馬秀秀
2018年11月21日08: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華僑華人素來都有熱心捐助家鄉和祖(籍)國公益事業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后,華僑華人捐助公益事業的熱情更為高漲,極大推動了祖(籍)國和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與民生改善。

為振興內地旅游業,包玉剛在北京捐資建設國際級酒店,秉持“教育強國”理念,他又創辦寧波大學、設立留學生獎學金、建立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

寶健(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李道帶領企業深耕中國市場,23年來,由寶健(中國)捐助了107所希望小學,累計幫扶超過12萬名青少年。

改革開放40年來,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為國內社會公益事業捐贈累計已超過1000億元﹔其中,2017年度各級政府僑務部門共受理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向國內捐贈慈善款金額29.71億元,同比增長38.83%。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華僑華人投身慈善公益並不局限於本鄉本土,也涉及到各個領域,但凡文化教育、衛生、醫療、體育、扶貧濟困、災害賑濟等各種公益慈善事業,海外華僑華人無不關心濟助,盡顯桑梓情深。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公益慈善事業邁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中共十九大報告中也強調要完善慈善事業制度。這都為華僑華人參與國內公益慈善事業提供了有力保証。

老一輩華僑華人言傳身教,其子女往往繼承家族慈善衣缽,“善二代”正持續發力。

榮程集團副總裁、榮程普濟基金會理事張君婷說,2008年汶川地震,其父作為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為汶川捐款一億元。“父親的言傳身教教會我感恩他人、回饋社會,家族的責任與使命提醒著我傳承的價值。”

以“教育強國”為夢想,自上世紀80年代起,包陪慶就在香港開辦首家以普通話加英語授課的雙語學校,通過語言教育,幫助香港青少年了解內地﹔2007年,她又在上海創建非營利性質的包玉剛實驗學校,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新興的華人慈善事業與中國社會一同快速成長,慈善事業有著滋潤中國社會的巨大能量。”談及華僑華人“善二代”與中國發展,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11月21日 第 06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