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從“家庭養老”到社會養老、從簡單照料到綜合護理

養老服務業︓從“自助”到“智能”

2018年11月25日15:03 | 來源:南京日報
小字號

做手工、學跳舞、齊唱歌、打棋牌……日前,記者走進玄武區新街口街道大石橋社區悅心居家養老綜合護理中心時,被這裡的歡樂氣氛深深感染。

這個佔地面積超過1100平方米的居家養老綜合護理中心,不僅有助餐室、娛樂室、助浴間、老年大學教室,還配備了智能健康體檢設備、智能護理床、爬樓機、無障礙汽車等具有先進科技含量的老年產品。

該中心只是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一個小小縮影。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養老服務業實現了從“家庭養老”到社會養老、從簡單照料到綜合護理、從傳統護理到智慧養老的變遷,實現了從“自助”到“智能”的悄然蛻變。成千上萬的老人是巨大變化的見証者與受益者。

從“家庭養老”到社會養老

“改革開放初期,南京市正規的養老院很少,更別說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了。”南京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協會會長石德華回憶道,當時我市養老方式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絕大部分老人在家由子女養老送終。

鼓樓區民政局從事多年老齡工作的郝蘇明告訴記者,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政府對養老事業重視程度越來越高。1996年國家頒布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提出“發展城鄉社區養老服務,鼓勵、扶持專業服務機構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緊急救援、醫療護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詢等多種形式的服務。”

據此要求,南京先行先試,鼓樓區更是率先試水社會養老。當時,該區出台了《關於資助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的實施辦法》,引進民間組織,採取民辦公助方式,鼓勵民間社會力量開辦養老機構。

韓品嵋被稱為“南京養老第一人”。1998年,50歲的她從工廠下崗后開辦了個人第一家養老院,1999年成立了協和老年大學,2001年成立了心貼心老年人服務中心,開始為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時代不斷發展變化,國家政策也在不斷調整,老人需求也不斷發生變化。”韓品嵋說,自己創辦養老組織的初衷和目標就是滿足老人們的需求。

2003年,心貼心老年人服務中心受鼓樓區民政局委托,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網,為鼓樓區高齡、獨居等9類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務。這一創舉當時引起全省乃至全國的強烈反響,得到了政府及社會的肯定與好評,繼而在全省逐步推廣。

目前在我市,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已經常態化,內容涵蓋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助餐、緊急救助、精神陪護等多個方面。政府“托底”、社會力量充分參與,南京正在實現從“家庭養老”到社會養老的變遷,在“深度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為獨生子女減負、為百萬老人提供晚年幸福生活保障。

從簡單生活照料到專業綜合護理

“我今年快90歲了,一個人住,家庭條件又不好,多虧了‘心貼心’這麼多年的關心和照顧,每周都安排工作人員上門服務。以前多是打掃衛生,如今他們的服務項目越來越多,經常還有護理員提供專業醫療服務呢。有他們在,我這把老骨頭可以多活幾年。”近日,家住鼓樓區鳳凰街道鳳凰二村社區的趙金蘭老人說。

趙金蘭的話,從側面反映了我市居家養老服務的一個顯著變化:從簡單生活照料到專業綜合護理。

韓品嵋說,心貼心老年人服務中心的居家養老服務網從開始運行到現在,服務的老人逐月增多,從第一個月的75人逐漸增加到5000多人。服務內容也從單一的鐘點工服務,拓展到生活照料、康復護理、保健娛樂、精神慰藉等多方位服務。

新的問題接踵而來。隨著老齡化程度加劇,失能半失能老人、有精神健康問題的老人增加,老人和家屬希望社會能提供相關服務。

前不久,我市出台《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一大亮點就是推進社區、居家和機構養老優勢互補、融合發展,讓老人們在家裡就能享受到養老院裡的貼心服務。其中包括,開展家庭養老床位試點,為居家的失能失智、半失能等老年人提供“機構化”養老服務。

記者了解到,設立家庭養老床位就是依托養老機構和專業醫療服務機構,讓在家養老的老人享受到與入住養老院或醫院同等的專業護理服務。去年我市在秦淮區等區試點,很受老人和家屬歡迎,今年已在全市全面試點該做法,讓更多老人不用去養老院,就能享受到養老院的專業服務。

“生活照料等是基本服務,目前我們還追求有特色的關愛失智老人服務。”韓品嵋告訴記者,關愛失智老人包括失智老人日間照料、康樂活動、老人家屬喘息服務等,這一系列服務滿足了失智老人、老人家屬的急切需要。

據市民政局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全市1200多個城鄉社區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428個,已實現社區全覆蓋,服務內容涵蓋助餐、助浴、助醫、上門探望、上門護理、精神關愛、開展家庭養老床位等14個方面。

用高科技點亮

老人晚年生活

“單一的養老服務已不能滿足老人的實際養老需求,資源整合和集聚是大勢所趨。”在剛剛結束的江蘇“老博會”上,與會專家和學者表達了這樣的心聲。

據悉,黨的十八大以來,除了居家養老、助餐服務、日間照料中心、嵌入式養老等模式,適老化改造、喘息服務、綜合護理站、智慧養老等都是我市目前正在進行或探索中的新型養老模式。

以鼓樓區為例,該區老年人口總量位列全市各區首位,加上老舊小區多,原有的房屋布局和養老服務設施已不能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2016年,該區選擇轄區部分經濟困難的老人家庭,對其部分家用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費用全部由政府買單。

鼓樓區工人新村居民姚惠英老人是該區適老化改造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六旬的她和母親一起居住在老房子裡,地面太滑容易摔倒,老人一個人在家又特別不放心。“扶手、報警器等都特別實用,我們的安全有了保障。”姚惠英對記者說。

與適老化改造項目相伴相隨,由我市率先推出的“區域統括醫養服務系統1+N平台”養老創新服務模式正在全省推廣。所謂“區域統括醫養服務系統1+N平台”是指依托核心養老資源,構建養老服務網絡,為區域內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醫養服務。該平台的核心是以養老院和較大型的居家養老服務綜合體為基礎,以N個社區居家服務中心為支點,通過智能信息技術,將服務范圍輻射到3公裡半徑區域內。

不僅如此,我市養老服務“智能化”趨勢明顯。如果說,各種高科技設備延伸了老人的手和腳,那麼信息服務平台就是智慧養老的中樞和大腦。去年,江寧區“互聯網+養老院”投入運營,其依托互聯網技術整合社會、社區、機構養老資源,致力打造目前為止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信息系統整合最成功的服務平台,為居家老人提供便捷化、物聯化、智能化、專業化的養老服務。

至今,“互聯網+養老院”初步實現了“線上線下實時聯動、需求供給無縫對接”的居家養老服務目標。 該“互聯網+養老院”還為江寧區1.2萬多名低保、低保邊緣、城鎮三無、農村五保、經濟困難老人、計生特扶老人、百歲老人等“五類老人”和75周歲以上獨居老人提供全天候一鍵通緊急呼叫服務,如有老人發生緊急狀況,平台通過對話或數據記錄及時作出判斷,就近通知護理員立即上門或轉接120、110、119,高效呵護老人安全。

2014年以來,南京相繼被批准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中央財政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全國醫養結合試點城市”,並在醫養結合、社會參與、養老評估、政策創制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南京民政工作也要在新起點上推動改革實現新突破,以更大力度深化民政改革。”市民政局局長蔣蘊翔強調,單就居家養老而言,年底前要保質保量完成“100個居家綜合護理中心建設”“34500戶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等兩項中央財政居家養老改革的剛性任務。(記者 馬道軍)

(責編:初梓瑞、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