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青春志願行 奉獻新時代

2018年12月05日09:01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參加志交會的選手與吉祥物合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杜沂蒙/攝

編者按:作為2018年志願服務德陽交流會的重要組成部分,12月2日,圍繞“青春志願行奉獻新時代”主題,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主辦了5個專題的學術年會。

專題一:志願服務與強國時代青年履行歷史使命

志願服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是連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紐帶,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青年志願服務不僅是匯集社會資源、激發社會活力、擴大社會參與、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也是培育青年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關愛、促進社會文明的有效途徑,“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青年志願者精神正成為新時代廣大青少年與社會各界普遍接受的主流價值和生活時尚。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青年志願服務在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引領力方面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在中國志願服務基金會副秘書長王懷遠看來,志願服務是青年完成歷史使命的重要途徑。“青年的重要歷史使命是推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面進步。新時代強國需要青年發揮主力軍傳承人的作用。志願服務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青年通過志願服務而服務於人民、推動物質文明建設、帶動社會風尚的進步、解決各種社會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導致的矛盾,推動社會全面發展進步。志願服務反作用於青年,使青年更了解社會,也磨礪青年在理想信念、思想作風、知識能力上全面提升自己,有助於青年完成歷史使命。”王懷遠說。

在新時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進程中,志願服務發揮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積極的作用。

“青年志願者在參與廣泛的社會服務活動中,一方面擴大見識、豐富視野,激發創新創業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面廣結良緣、匯聚資源,為發揮特長、創造才能提供機會。” 廣東青年干部學院青年研究所所長、教授譚建光說,“不論是青年志願者在公益創業、社會企業等探索中發揮聰明才智,還是青年志願者在職業生涯、創業經歷中拼搏進取、建功立業,都為中國新時代的社會活力激發提供了支持、作出了貢獻。”

同時,譚建光認為,志願者為助力精准扶貧助困、建設美麗中國、提升國際形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他講到,青年志願者深入社區、深入農村,對孤寡老人、殘疾人群、因病致貧家庭、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等提供針對性強、精准有效的關愛服務。在開展扶貧助困服務的時候,還積極倡導平等發展、相互尊重的理念,為困難人群“增權”“賦能”,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主動發揮潛能、改善生活境遇,讓特殊人群感受溫暖、充滿希望,讓社會擁有愛心、充滿溫馨。

除此之外,青年志願者積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服務。在青年志願者的示范和帶動下,逐漸形成城鄉群眾關心環保、愛護生態的氛圍,堅決抵制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為建設“魅力中國”作出貢獻。青年志願者還積極參與國際服務,從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選拔“海外志願者”到非洲、亞洲等國家服務,到積極參與“聯合國青年志願者計劃”、國際民間組織青年志願者服務等,為全球發展、人類幸福作出“中國貢獻”。通過國際交流,向世界傳遞“中國願景、中國聲音、中國魅力”,樹立中國的友好形象、吸引各國的友好交往。

談到中國青年志願者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發揮作用,實現更高質量、更有內涵的發展,共青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副研究員陳衛東說:“青年志願者應繼續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核心價值,激勵青年在新時代勇樹時代新風﹔繼續堅持服務和成就青年,努力培育第一人力資源,把廣大青年造就成為時代新人﹔繼續堅持到基層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引導廣大青年為中國夢的實現再立新功。”

專題二:志願服務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大學生志願服務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志願服務恰恰是青年思想引領工作的重要方面。如何解決好青年的理想追求和現實問題的路徑?這是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青年思想成長的重大教育問題。志願服務的發展有效地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教育路徑,大學生志願服務活動通過寓教於實踐,在志願服務中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愛崗敬業精神、家國情懷等,這些實踐過程很好補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志願服務有助於‘活化’教育內容,使其日用而不覺﹔有助於實現‘不教之教’,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有助於增強‘群體感染’,擴大教育的覆蓋面。”東北師范大學團委書記盧建有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北京志願服務研究會副會長魏娜說:“志願精神與公民精神有著天然的契合性,是大學生公民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徑,是幫助大學生成為優秀公民的重要途徑,有助於大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全人教育的實現。”

如何更好地發揮志願服務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推動作用,如何把志願服務與思政教育更好地結合,是當今時代的重要議題。

“搭建服務平台,提高大學生志願服務的水平。”盧建有說,“高校應把志願服務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積極參與‘三支一扶’計劃、關愛服務、支教助學、環境保護等各類志願服務活動。應努力為大學生志願服務打造社會化平台,依托市、區縣、街道、社區四級組織管理體系,協同開發領域廣泛、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項目。還應重視志願服務的長效化、規范化和常態化發展,建設志願服務基地,打造更多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及學生專業優勢的志願服務品牌項目,展示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

盧建有認為,在搭建平台的同時,應加大支持力度,健全大學生志願服務的制度。高校的青年引導與理想信念教育是常抓不懈的任務,要建立完善的育人體系和思想引導方向,利用志願服務抓好分類引導這個關鍵。

對於志願服務與思政教育未來發展的建議,北京合眾澤益志願服務中心負責人王忠平認為有以下兩點: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推動志願服務納入學分考核。目前,從整體情況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志願服務活動分屬兩個行動系統。大多數高校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馬哲課程和思修課程當中,通過課程考核的方式來測評其教學成效。而高校志願服務活動則主要由高校黨團支部和學生會發布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信息,高校學生會依據個人興趣選擇參加或者不參加,並無強制性要求。

“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公益教育’制度。以美國為例,美國公民教育的課程標准包括《全美公民與政府課程標准》和《全美社會科課程標准》,這兩種課程標准從法律、政府和公民等維度,對公益教育作出了比較全面的規定。美國多數學校對學生做義工有明確要求:除了成績、學分等要求外,還必須為社會無償地服務60個小時。”王忠平說,“各大高校需借鑒其理念和做法,打通二者之間的壁壘,健全高校志願服務制度保障,通過設置‘第二課堂’學分等多種制度來不斷推動高校學生志願服務的開展,理論結合實踐,逐漸落實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二是擴大服務基地,創新志願服務方式和內容。王忠平說:“目前,很多高校志願服務實踐機會較少,外出進行社會服務需要進行層層選拔,最終,僅有少數優秀的高校學生才能參與進來。因此,需不斷擴大高校學生志願服務實踐基地,為更多的高校學生提供外出實踐的機會和場地,打造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廣闊的外部平台。與此同時,大學生志願者有著青年人獨有的特點,充滿著朝氣和活力,願意探索新事物,需要依托互聯網平台,不斷創新大學生志願服務活動的參與方式和內容,推廣‘微志願’服務形式,激發大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熱情,擴大大學生參與服務的可及性。”

專題三:志願服務與跨界融合

知識的匱乏是落后和不平等的根源。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項根本措施,就是促進知識和技術的廣泛傳播,培養無處不在的學習型組織和個人。青年志願者是今日社會重要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更是新知識、新理念的傳遞者。

志願者可以參與的服務類型多種多樣,但是服務對象滿足程度尚有提升的空間,加上社會資金、技術性支持不夠等因素的影響,仍有大量的社會服務訴求沒有得到滿足。青年志願者作為一支力量不容忽視,如何有效響應社會需求,需要青年志願者自身要擁有與項目相關的專業技能和基本的人員管理能力。

社區是社會群體的交匯點、社會矛盾的集聚點和社會治理的著力點。志願服務項目首先要滿足社區居民最基本的、共性化需求。借助青年志願者的力量,可以有效節約人力資源,提高服務居民的效率。北京樂知社會組織能力促進中心主任、常務理事黃冠華談到:“青年志願者應充分利用和挖掘社會資源,通過縱向整合、橫向整合、平台式整合,提升團體的運營水平和社會資源動員能力。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基本單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城鄉社區治理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裡’”,“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

志願服務也需要團隊內部及外部的融合。“青年志願團隊需要關注差異化發展戰略,其核心問題是人才的挖掘、培養和使用。差異化發展能夠突出本團體特色、利用自身優勢開拓發展道路,增強服務專業化程度,同時形成一定的行業影響力,特別是通過青年的服務能帶給服務對象積極的改變,變成積極的行動者,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受惠者或利益所得者。”黃冠華說。

如何通過服務項目的引導讓他們發生變化,是整個團隊面臨的最大困難。黃冠華認為:“問題解決的關鍵是人,團隊的人才結構和資源水平決定整體服務水平,也決定了青年志願者團隊是否能夠正常有效地運作。青年志願者在開展項目過程中,可以邀請同行或類似業務的團隊參觀學習,共同探討、相互學習、提升彼此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技術水平。”

志願者跨界融合是為了志願者更好地參與各行各業兼容發展,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觀眾網CEO張拓認為,志願服務的跨界融合要著重於志願服務機構定位,建立互聯網+志願服務平台。

“互聯網+志願服務平台能有效解決志願服務現有信息系統封閉造成的統計困難。建立統一的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運行網絡,能夠有效進行數據採集和統計分析工作,建立志願者大數據精准管理,記錄志願服務時長,互聯網平台能整合志願服務資源,為志願服務高效有序運轉提供支撐。”

同時,“互聯網+志願服務”平台的建設可以為志願服務雙方提供即時信息,推動志願服務資源的高效對接,從而滿足志願服務雙方的需求,促進志願事業發展。張拓說:“志願服務平台管理人員的工作重心應是為志願服務雙方提供服務,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對數據信息的審核和管理上。建設‘互聯網+志願服務’平台,可以科學整合管理服務資源,減少人力成本,避免‘多頭管理’的情況,同時也有利於規范服務方式,提高志願服務管理的跨界融合的新公益趨勢。”

將青年志願服務與地方社會服務有效融合,與“互聯網+”相融合,將青年志願服務的功能拓展和模式創新相融合是新時代志願服務發展的必由之路。

專題四:新時代志願者的跨文化服務能力

“每個人都是文化的載體。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跨文化的志願服務互動越來越多,但因文化識盲導致互動合作障礙或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中國-東盟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何乃柱說,“ ‘文化識盲’是人類學的一個概念,當工作者進入一個新環境時,對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了解不夠或產生離異時,就像不識字的文盲一樣,會以自身的文化視角(包括習得的理論視角)去看待或解讀服務對象及其文化體系,從而陷入盲區或陷阱,失去正確的辨別和選擇能力。”

華人個體、社會組織、企業等開展海外服務活動越來越多,在華外籍人士越來越多,文化摩擦或文化沖突增多,“一帶一路”下國家地區間民族(族群)與文化互動漸多,從而導致“文化識盲“現象被逐漸放大。

談到如何應對,何乃柱認為,首先要倡導尊重多元、和諧共生的文化論。提倡文化多元論,尊重文化差異性,相信文化可以和諧共生。我們要去文化偏見、歧視和種族中心主義﹔其次,提高文化識能,重視“文化敏感性的志願服務”。

與此同時,要注重跨界合作,知己知彼。何乃柱建議高校科研機構+NPO+跨國跨地區資源合作。他的具體建議如下:一、研究與實務探索並進,鼓勵聯動開展研究尤其是國別研究﹔二、碎片化的知識系統化整理指引﹔三、推進互譯工程:去污名化、增進相互了解﹔四、大力培養人才,需要重視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或在外語、外貿等專業中多增加跨文化服務和民族宗教基礎知識的課程。

如何把跨文化服務從自主自發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疇實現制度化,同時與地方NPO合作,重視服務對象的參與和組織化,也是志願服務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議題。何乃柱說:“如廣州慧靈融合幼兒園變成了社會工作者服務非洲裔群體的重要載體,提供了語言培訓、課程、社交、文化交流等服務。又如廣州登峰街道家綜、廣州新家園、廈門社工機構通過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為其提供語言培訓、城市融入、課業輔導、飲食文化交流、義診、族群融合等服務。”

他還舉例介紹:“陽朔西街案例:外國人管理外國人——如2011年2月,陽朔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組建了一支外國人志願者服務隊,由來自美、英、荷蘭等國的16名志願者組成﹔廣西憑祥虛擬養老院案例:招聘來華的越南女工做飯,為來華打工的越南女性服務﹔浙江義烏中東一條街案例:在華外籍志願者組建跨國糾紛調解委員會+司法系統合作。”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志願者需要面對不同國籍的服務對象和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群,志願服務需要有文化敏感性,避免文化識盲,同時培養和具備較好的跨文化服務能力。

專題五:志願文學與志願文化

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許曉艷﹔中國青年智庫論壇執行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秘書長庄庸﹔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作協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麥笛﹔山西省作家協會中短篇小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楊遙﹔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常務理事、新加坡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孫俠﹔《中國青年作家報》執行主編周偉﹔閱文集團女生內容中心總編輯田志國﹔中國出版集團數字傳媒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雲龍以及作家代表、評審專家、中青年志協理事、地方團委代表等齊聚一堂,圍繞志願文學發展路徑、文學流派形成、傳播推動、品牌影響力擴大、持續發展等議題開展討論。

年會由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許曉艷主持。年會首先就11月23日下午於北京舉行的志願文學專題研討會暨志願文學征文活動終評會的獲獎結果進行了公布並頒獎。(名單見本版下方)

會上,中國青年智庫論壇執行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秘書長庄庸說:“從改革開放40年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站在歷史的拐點上,‘強國一代’的崛起已經成為主流,直接逼問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4億中國青年強國一代成為‘下一個偉大時代的中國主角’,他們將眾創出一部什麼樣的中國故事、時代作品、世界超級IP?因此,我們認為,新時代中國青年志願文學發展新范式,要搶佔戰略制高點,最佳的路徑就是從一開始,將創造的權力交給青年。因為中國青年由此引發的文化逆襲、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運動,正在宰制文化強市、文化強省、文化強國的下一輪文化崛起潮流。”

《中國青年作家報》執行主編周偉表示,志願文學要重視志願服務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精神價值,要堅持鮮明的價值導向,要堅持文化自信。山西省作家協會中短篇小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楊遙認為,志願者文學關乎人心、淨化社會、引領風氣,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部分。同時,志願者活動蘊藏著文學創作的金礦,深入挖掘,認真感悟,會寫出大作品。“志願者文學綿延不絕,我們應該書寫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志願者文學。” 楊遙說到。

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作協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麥笛說:“真實就是力量。志願文學需要用真心換真心,寫作者要深入志願者心靈,需要去概念,講人話,吐真情。其次,“文學即人學”。志願者是一群了不起的人,他們無私奉獻、品德高尚、個性鮮明、內心豐富,寫作者要善於透過志願者外在的小善,進而挖掘志願者內心的大善。再次,志願服務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是當今社會的稀有精神財富,志願者沒有堅定而美好的信仰,很難踐行志願者精神。志願文學的終極目的應當是捕捉、書寫、再現志願者精神,把志願者的美好信仰,通過文學的形式,影響、引領、重塑整個社會信仰。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舉。”

志願文學的創作和發展,離不開網絡文學和網絡作家們,閱文集團女生內容中心總編輯田志國說:“這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對於閱文還是閱文的作者們,依然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相信,日積跬步,以致千裡,我們將在后續志願文學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推廣中承擔更為重要的角色,讓志願精神的傳遞更高效、廣泛。”(王鑫昕 陳鳳莉 章正 杜沂蒙 金卓 劉開楊)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