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劉尚義 讓中醫造福更多人

本報記者  程  煥
2018年12月24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劉尚義習慣開小方子,常用藥一般不過9味,盡量少用貴重藥物。他認為,中醫的最大功效在於調理,通過激發人體免疫力來對抗疾病,而患者的情緒直接影響藥物療效。因此,一名好醫生既要能治病也要善於治心。

從醫50余年,劉尚義創造性地提出“引瘍入瘤”“從膜論治”等診療思想,將瘍科理念大膽運用於腫瘤診治,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劉醫生,剛來了位患者咳得厲害,可還沒挂號……”

“叫病人先進來,家屬去補號。”

時過中午,最后一個病人離開后,劉尚義准備換衣服下班,護士來報說有位急症患者想加號。隨后,一個小男孩被領進診室。

劉尚義身體微微前傾,輕輕拉住小男孩的手,滿面笑容地逗起了樂子。當家長匆匆忙忙送來就診卡,正要詳細描述孩子的病情,卻發現醫生早已擬好藥方,就等著錄入系統……

做好心靈安撫跟開方子一樣重要

今年76歲的劉尚義,是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從醫50余年,幾乎天天都在和病人打交道,如今仍堅持一周四次坐診。對沒挂到號的人,劉尚義總是主動延長坐診時間,優先為外地患者與急重病人“開小灶”。

“最近還跳舞沒?上次去上海玩得挺開心吧?”記者進入診室時,劉尚義正在給60歲的李惠敏把脈,並不時閑聊一些其他話題,現場氛圍顯得輕鬆融洽,如同兩位老街坊在嘮家常。

事實上,李惠敏的病情一點也不輕鬆。兩年前,她被查出身患肺癌晚期,且癌細胞已經擴散,醫生判斷她最多還能活3個月。做完手術后,李惠敏沒有接受化療,而是選擇一邊吃靶向藥,一邊向劉尚義尋求幫助。

“劉醫生很懂得寬慰人,叫我別把自己當病人,還用成功案例為我加油鼓勁。”李惠敏說,找劉尚義看病,總能獲得一種積極樂觀的正能量,使心底的陰霾一掃而光。半年前,李惠敏的丈夫也被查出患有直腸癌,家人毫不猶豫繼續請劉尚義治療。如今,老兩口的病情都已保持穩定,還經常結伴外出游玩。每次出門前,劉尚義都會給他們備好藥劑,鼓勵他們安安心心痛快玩。

“患者的恐懼心理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做好心靈安撫跟開方子一樣重要。”劉尚義表示,中醫的最大功效在於調理,通過激發人體免疫力來對抗疾病,而患者的情緒直接影響藥物療效。因此,一名好醫生既要能治病也要善於治心。

“醫為何物?救死扶傷。德在哪裡?菩薩心腸。”這是劉尚義給弟子們寫的一副對聯,也是他行醫數十載的切身感悟。他說醫德不是虛無縹緲的口號,而是為患者著想的內心覺悟。

“10年前的病人找上門來,師父竟然能一口叫出對方名字,還能准確說出當時的病情,真的讓我震驚。”談起當年隨劉尚義跟師學習的這段往事,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門診辦主任衛蓉依然佩服不已,她感嘆道:“醫生有幾分誠意,其實病人心裡都有數,怪不得老百姓都認‘劉尚義’三個字。”

病人不會按書本來生病

劉尚義出生於貴州大方縣一戶窮苦人家,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貴陽醫學院祖國醫學系,全面系統地學習中醫知識。大學期間,他花費大量精力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經典著作,為后來的行醫生涯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功底。

“直到下鄉前,老人才把絕技傳授給我,還叮囑我要盡心為老百姓看病。”1968年,劉尚義被派往金沙縣石場區衛生院工作。臨行前,他追隨了多年的貴州名醫、葛氏瘍科第七代傳人趙韻芬,將自己祖傳的瘍科不傳之秘,以及丸散膏丹的煉制訣竅等,悉數教授給劉尚義,希望他把秘方運用到廣闊的農村天地。

下鄉以后,劉尚義才領會到趙老的良苦用心,在缺醫少藥的偏遠山區,當初背下的書本知識難有用武之地,翻遍藥房也不一定能湊齊一張完整的方子,一切得靠自己開動腦筋摸索新路子。

“全縣都沒有幾支抗生素,如果想不出別的辦法,小娃娃必死無疑。”不久后,一位老鄉抱著一個生命垂危的孩子找劉尚義求救。經診斷,孩子患的是中毒性肺炎,並已出現休克症狀,隨時有生命危險。

束手無策的劉尚義突然靈光一閃,想起清代醫書裡記載了一種叫“燒燈火”的療法。於是立馬找來半截捆書的麻繩,在煤油燈裡蘸了一下,然后點燒小孩相應穴位。沒想到這招還真管用,很快孩子轉危為安,后來還長成一個壯小伙。

“給老鄉看病,人家根本不管你用什麼招數,隻要把病治好就成。”從此以后,劉尚義時常琢磨如何才能在艱苦條件下,把救死扶傷的工作進行下去。漸漸地,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習中醫要在“悟”上下功夫,隻有把理論知識運用於臨床,才能有的放矢地為病人排憂解難。

時至今日,劉尚義還沿用著小方子治大病的習慣,常用藥一般不過9味,盡量少用貴重藥物。弟子們常常感到奇怪,明明老師強調要尊崇經典,而他自己卻很少完全採納經典古方。“症狀一樣不意味著病情相同,好藥方是源於經典而高於經典。”劉尚義還曾提筆揮墨,寫下“中醫藥學多而雅,法無定法最風流”以示教誨。

傳統文化蘊藏診療靈感

前些年,劉尚義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之邀,為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班講課,他將中醫與國學巧妙聯系起來,闡述二者在哲學思維上的共通性。課堂上,劉尚義妙語連珠,引經據典,讓學員們驚嘆不已。

“一些看似不務正業的愛好,其實藏著大學問。”劉尚義自小喜好閱讀文史哲類書籍,積累了深厚的國學底蘊,對儒學、易學、書法、國畫頗有研究,尤其在書法、篆刻藝術上更是風格獨特、自成一家。他說,潛心研究國學,可以從中提煉出陰陽平衡、虛實相生、升浮沉降等中醫精髓。

在練習書法時,他總結出一個創作規律——“入時循規蹈矩,出時山花爛漫”。正是憑借這個規律,讓他悟出了辨証施治的道理:在研讀經典的基礎上,要反復思考揣摩各家之長,領悟精髓、當變則變,經方應用無須泥古,一切惟效是求。

“體腔雜症往往難抵病灶,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呢?”受篆刻啟發,劉尚義用治皮膚病、瘍科病的手段來治療炎症、潰瘍等內科疾病,創造性地提出“引瘍入瘤”“從膜論治”等診療思想,將瘍科理念大膽運用於腫瘤診治,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一名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患處皮膚潰爛成瘘,膿流不止,久不收口,多方治療無效。劉尚義接手后,採用中醫外科“托裡排毒”法,用固壘膏配合透膿散修復黏膜。一段時間后,這名患者的病情明顯改善,生存期也得到有效延長。

劉尚義時常教導弟子們,學習中醫,既要精通岐黃,更要博覽群書,將傳統文化融入醫學研究,從博大精深的國學裡挖掘國醫靈感。

“誠心問道,請坐聽講﹔有病求醫,喊我開門。”這是劉尚義為自己創作的一副對聯,如今雖已年逾古稀,仍熱心行醫執教。他說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把一生所學傳授給年輕人,讓中醫造福更多人。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24日 11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