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看個病加個群 六成受訪者已加入醫患交流群

2018年12月25日08:16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漫畫:食墨客

  醫患交流群正成為越來越多醫生和患者交流的新渠道。有的醫生給患者看完病后,會邀請患者加入微信群,以便患者咨詢,讓患者不必為了一些小問題專門去醫院。一些醫生還在醫患交流群發布一些疾病預防常識和護理方法。你加入醫患交流群了嗎?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2.2%的受訪者加入了醫患交流群。使用即時通信工具進行醫患溝通,63.6%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方便醫生跟蹤和了解治療效果,積累治療經驗。58.7%的受訪者擔心頻繁回應群內患者咨詢會佔用醫生私人時間,加重醫生負擔。64.1%的受訪者希望醫患交流群越來越多,60.2%的受訪者希望醫院舉辦培訓班,講解疾病相關知識。

  六成受訪者加入了線上醫患交流群

  安徽某市今年50歲的王娟(化名),加入了幾個醫患交流群。“在群裡,醫生經常對患者進行鼓勵和督促,病友之間也可以交流、相互鼓勵,這給了我很大的勇氣和信心去面對疾病。我不住院的時候,遇到一些和疾病相關的小問題,也能在群裡找到醫生,獲得指導,醫生的專業指導比我自己瞎折騰有用得多”。

  廣東某醫院實習醫生李佳(化名)說,“醫生在醫患交流群和病患溝通,能比較及時地了解到患者的情況,幫他們減輕痛苦。醫生借此還能了解到患者的心情,給患者一些放鬆心情、減輕壓力的建議。從醫學角度講,心情很影響患者痊愈的速度。”

  調查顯示,62.2%的受訪者加入了醫患交流微信群或QQ群,37.8%的受訪者沒有加入。

  使用即時通信工具進行醫患溝通,63.6%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方便醫生跟蹤和了解治療效果,積累治療經驗,57.0%的受訪者認為能方便患者咨詢醫生,有利於疾病的治療。其他便利之處還有:有利於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更好地利用醫療資源(48.6%),方便患者之間交流、分享經驗和加油鼓勁兒(42.9%),方便醫生科普醫學知識(27.7%),有助於加強醫患交流、緩和醫患關系(21.4%)等。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張子謙表示,公立醫院門診接診時間短,患者獲得的信息量可能不夠,醫患交流群可以提高醫患溝通的效率。但醫生在醫患交流群回應患者的咨詢,需要犧牲休息時間,“我身邊很多醫生覺得如果要長期堅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航空總醫院醫生劉忘言對記者說,在醫患交流群,如果是醫生看過的病人,會比較了解,容易給出准確的建議。但如果不進行檢查、抽血化驗,醫生隻靠在醫患交流群聽情況,或者憑借別的醫院的報告直接給患者看病,會存在風險。

  調查中,58.7%的受訪者認為頻繁回應醫患交流群的患者咨詢會佔用醫生的私人時間,加重醫生負擔,57.7%的受訪者認為這不利於保護個人隱私,43.5%的受訪者認為醫生在通信工具上了解患者病情,有誤診風險。

  李佳回憶說,一個朋友曾在微信上向她求助,說肚子不舒服,可能著涼了。“我根據他講的症狀提供了一些建議,但幾天之后他的症狀還是沒有消失,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急性腸胃炎”。

  王娟說,有些醫患交流群會混進來一些發廣告的人,還有人經常在群裡聊閑天、發紅包,也影響醫生和患者交流病情。“我發的消息很快就會被其他消息淹沒,醫生不容易看見”。

  用好醫患交流群,62.6%受訪者認為建群者要注意保護患者信息

  張子謙說,有的患者希望通過線上交流群看病,但是線上咨詢不能替代面診。這也是前幾年很火的“輕問診”不能成為一個成熟商業模式的關鍵原因。“很多醫生傾向於在微信群進行簡單回復,再到醫療機構對患者進行診療”。

  “醫生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隨訪,看看病人康復情況。”劉忘言認為,醫患交流群應該規定,病人不能發和醫療無關的話題,但這並不能完全禁止。

  用好醫患交流群,62.6%的受訪者認為建群者要注意保護患者個人信息,60.3%的受訪者認為要明晰工作與私人生活的界線,避免加重醫生負擔,46.8%的受訪者建議患者增強維權意識,32.8%的受訪者建議相關部門加強監管,24.2%的受訪者認為線上診斷隻能作為輔助方式,不可以完全替代面診。

  王娟建議,醫患交流群裡的醫生每天用幾段固定時間來專門解決患者的問題,這樣可以避免浪費醫生太多時間。

  張子謙認為,患者希望得到醫生的專業建議,醫生需要合法合規地提高勞務收入,政府希望做好安全高效的醫療行為監管,如何結合三方訴求是應該考慮的。“有的患者群一開始很火,后來就冷下去了,正是因為沒有在這三方的需求上找到平衡點”。

  調查中,64.1%的受訪者希望醫患交流群越來越多,11.2%的受訪者不希望,24.7%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要讓醫生和患者更好地交流病情,60.2%的受訪者希望醫院舉辦培訓班,講解疾病相關知識,56.7%的受訪者希望注重培養醫務人員的服務溝通意識與技能,51.1%的受訪者希望通過互聯網平台提供診前咨詢,38.1%的受訪者希望在社區舉辦健康知識講座或座談會,24.7%的受訪者希望把一些常規問題印成宣傳冊,便於患者家屬翻閱。

  劉忘言覺得,醫生網絡服務平台很好,上面有專業的網頁節點,病人上傳的信息可以形成一份完整的電子病歷,醫生可以在上面補充。“病人還可以在上面支付診療費,醫生也有了合理的收入。還有一些事后康復軟件,把康復注意事項做成了一份模板,可以直接轉給病人,並設置時間提醒”。

  李佳說,她所在的醫院會去地方開展免費小型健康衛生講座,請有經驗的專家回答各種病症相關問題,並且在會后義務給患者進行一對一的診斷和講解,拉近了醫患關系,增強了彼此的信任感。

  張子謙指出,目前大量的醫療服務並沒有真正遵循高效診療的原則,“我覺得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分診”。

  受訪者中,00后佔0.6%,90后佔26.1%,80后佔56.1%,70后佔13.6%,60后佔3.1%。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品芝 實習生 高卿雯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