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正能量共傳遞 技術賦能升溫

“指尖善舉”溫暖人心

本報記者  錢一彬
2018年12月27日08: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插畫:李瑞寧

日前,一則被網友點贊為“青島最美女乘客”的視頻在朋友圈熱轉。視頻中,一位女乘客目睹同車老人因腿腳不便多次嘗試系鞋帶未果后,主動蹲下將老人鞋帶系好,隨后匆匆下車。網友紛紛留言:“心熱的人總能熱到別人。”“你彎下的腰,顯示出你的善良。”

暖心善舉、愛心接力、指尖公益……如今,在新產品頻現、新應用層出的互聯網時代,網絡空間的溫情日益充盈豐富,互聯網上的點滴正能量溫暖著全社會。

微參與

掌上架起愛心橋

“看到三輛車組成的車隊,懇請您有序避讓,為生命打造綠色通道!”10月15日,為護送一名因意外事故病情危急的中學生從內蒙古轉診北京天壇醫院,一條“為生命接力”的信息在朋友圈刷屏。從普通自駕車主到當地交管部門,從指尖轉發到行車避讓,這場愛心接力牽動不少網友的心。

超過8000名網友參與,5小時完成籌款20余萬元……8月,山東壽光遭受嚴重水災,洪水消退后面臨防疫等考驗。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通過新浪微公益平台發起籌款項目,以採購受災地區消毒、殺菌、防疫等所需工具,眾多網友紛紛響應、伸出援手。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普通民眾的善舉囿於復雜的行動規范和流程相對不容易完成。”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常江說,“互聯網技術移動化的意義之一,就在於將‘善舉’化作可在碎片化時間裡完成的動作,使善行公益更好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微參與展現正能量,平台也不缺位。4月,騰訊公益推出“行為公益季”活動,用戶通過相關頁面發起捐步計劃,社會團體可通過“你捐步,我買單”項目“配捐”。活動期間,已有約6億人次參與捐步,累計約300家愛心企業攜手捐出7.2億多元。

“今年的獼猴桃上市不到一個月就全部賣完,收入比去年增加近4000元。”9月,共青團中央和微博聯合發起“我和我的家鄉”活動,湖南“小沙江獼猴桃”因一條視頻推薦微博“上了熱搜”,給當地農戶康忠全帶來意想不到的豐收喜悅。

“鼠標一點、農產熱銷”已不再是新鮮事。微博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扶貧助威團、媒體扶貧紀實聯盟、“農品上熱搜”計劃、“百縣千紅新農人”計劃等4項扶貧行動,微博將廣泛聯動各界力量參與扶貧事業,共同探索互聯網媒體助農扶貧新模式。

暖新聞

指尖傳遞正能量

“投簡歷、被拒絕、再投、面試、放棄、等通知……真的覺得有點沮喪!”11月,在四川成都找工作屢屢碰壁的女孩小潘用手機拍攝了一段空蕩蕩的地鐵車廂視頻,並上傳至短視頻平台。令小潘沒想到的是,這段視頻被熱轉,而超過1.7萬條評論更是溫暖人心:“加油,陌生人!”“姑娘,加油!”

在點贊、評論、轉發的尋常動作中,普通網友已從圍觀走上網絡正能量的舞台。“網絡空間傳播的正能量,體現著輿論傳播的強大效應。對社會公眾來說,由普通網友傳遞的正能量,能形成更大范圍的示范效應,潛移默化地影響更多網民,有效遏制網絡低俗信息和亂象,加快形成良好健康的網絡輿論氛圍和社會文明道德風尚。”人民在線副總編輯劉鵬飛表示。

除了普通網友,新聞媒體和自媒體人也是網絡空間正能量的重要創造和參與主體。日前,第三屆“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精品評選活動結果揭曉,其中不乏“暖新聞”身影:杭州日報推出“杭州暖心月歷”,從高鐵乘警到民間剪紙藝術家,從地鐵站站長到建筑工程師,4位來自平凡崗位的普通人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娓娓道來﹔中國青年網推出“中國人的故事”專題,以“蠻拼”“堅守”“大愛”“篤行”等關鍵詞,串起“中國范兒”的典型人物故事,令人深受鼓舞。

運用匠心,深耕內容,暖新聞的形式不僅限於線上屏上。由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主辦的爆款產品“時光博物館”再次新裝登場,亮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時光雜貨鋪、奇妙時空屋、旅行時光機、年代照相館、聲音博物館等五大主題展館累計展示千余件年代舊物,AR掃一掃等創意互動參觀者更是眾多。

“暖新聞、暖視頻的出現和廣泛傳播,反映出蘊含在普通民眾心中的正能量和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建武表示,新聞媒體應當敏銳發現優質的新聞素材線索,通過深入挖掘、精心制作、創新表達,實現對網絡空間正能量的聚合式呈現,反映公眾內心真實自然的共同心聲。

新應用

技術彰顯人情味

“我們找了64年都沒找到,結果看到今日頭條推送,半天時間就找到了。”7月,“頭條尋人”項目與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合作,由客戶端核實發布紅軍烈士名單並推送至烈士籍貫地,以尋找烈士后代親人。據統計,“尋找烈士后人”項目自7月啟動以來,已成功尋找到186位烈士親屬。

“科技的運用可以更好地激發更多人的責任感。”據“頭條尋人”平台發起人徐一龍介紹,“與傳統尋人不同,依靠地理位置彈窗和推薦技術的尋人機制效率更高。未來今日頭條將依托自身積累的大數據分析和精准推送技術,為用戶建立起便捷的尋人信息橋梁。”

“13歲女孩於昨天零時走失。”“9歲女孩於今日16時走失。”——翻看“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官方微博,各地兒童失蹤信息細節詳實、條目清晰,成功幫助不少家長尋回走失兒童。好幫手離不開硬科技,阿裡巴巴集團利用技術優勢幫助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打拐辦開發的“團圓系統”,依托先進的精准定位和信息分發技術,協助各地公安機關及時將兒童失蹤信息通過移動應用終端,推送至失蹤地周邊一定范圍內,讓更多群眾准確獲取相關信息。據統計,截至9月15日,“團圓”系統已發布兒童走失信息3419條,找回3367名兒童,找回率達98.4%。

常江表示,在警惕個人隱私保護問題同時,學界業界應為大數據、機器算法等技術提供指引其發展方向的倫理法則,“要避免技術走向單純片面的逐利誤區,而應當讓技術更具有溫度。”

伴隨著人臉識別、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不斷普及,其應用場景也散發著“人情味”。以微信平台推出的小程序“粵省事”為例,通過運用人臉和聲音識別技術匹配殘疾人信息,視聽殘疾人士可方便完成實名認証和日常使用。目前其助殘服務已涵蓋廣東省殘疾人生活補貼辦理、挂失申請等9項基礎業務。截至11月底,“粵省事”小程序實名用戶累計超過400萬,同名公眾號關注數超139萬,推出的501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指尖”辦理。

“技術的‘溫度’,折射互聯網平台、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劉鵬飛認為,新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升了網絡正能量發揮的空間和效能。互聯網平台應積極提供優質產品、內容和服務,讓億萬網絡用戶共享更健康更溫暖的互聯網。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27日 14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