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把慈善之念融進生活點滴(民生觀)

周珊珊
2021年01月20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行善不是單純的給予,而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收獲內心的豐盈

   

  前不久,浙江海鹽縣慈善總會又收到一筆匿名的捐款,數額達到百萬元。從2015年起,每年都會有這樣一筆捐款到賬,目前已經累計700萬元。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捐款人,也因此獲得過很多公益類獎項,卻從不出席頒獎儀式。不少媒體想採訪,輾轉聯系都被婉拒。樂善好施不留姓名,多年行善不圖回報,這樣的行為讓人感動。

  同樣令人感動的匿名行善者還有不少。有的從1999年開始捐款,目前已累計捐出超過1000萬元﹔有的連續捐款近40年,直到去世都沒有透露過自己的身份……默默無聞,奉獻愛心,這些好心人的良善之舉,已經成為他們內心的一種自覺,彰顯著愛心無價,情義無價。

  慈善的本質就是一種割舍不斷的人間真情與愛意,慈善的原則乃是基於這種真情愛意的自覺自願。其實,對於這些匿名的行善者而言,慈善很普通,就像“今天吃什麼東西、穿什麼衣服”一樣平常。資助貧困兒童、扶助孤寡老人,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方式。有能力的時候常做好事,沒能力的時候常存好心,從能做的事開始踐行慈善,正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地方。

  讓我們把慈心善行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使之成為自己的一種愛心表達、一種社會責任、一種生活方式。慈善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大災之時捐款捐物,更在於生活裡一件件小事上的善心善舉。碰上老弱病殘群體扶一扶,遇到鄰裡糾紛勸一勸,看見路邊垃圾撿一撿,這些都是慈善。下雨天,為路人遞上一把傘,為他遮住風雨﹔黑夜裡,為陌生人點起一盞燈,為他照亮前路,這些也是慈善。隻要用心付出,就能為愛注入一份力量,讓人感到溫暖。

  當慈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在行善時,就不會生出道德上的優越感,更不會苛求受助者有所回報﹔就能認識到,行善不是單純的給予,而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收獲內心的豐盈。當慈善行為的發生自然而然,我們的生活必定充滿明亮的色彩。

  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人人獻出一點愛,越來越多的“微慈善”更能彰顯友善的核心價值觀。積小善為大善,社會一定會變得越來越溫暖,越來越和諧。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0日 13 版)
(責編:李楠樺、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