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用爱心捋直“盲道十八弯”(民生观)

熊  建
2016年07月12日08:2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不是说铺就了盲道就万事大吉,还需要更人性化的细节考量

     

  盲道大家都不陌生。最近有媒体发布了一组图片,某地一条大街的盲道,短短几十米就有多个直角弯,还有不少地段被占用,显然无法“帮盲”,被戏称为“盲道十八弯”。有网友直言,这样的盲道,丝毫体现不出对视障人士的爱心。

  事实上,不少城市的盲道建设,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问题:设计不合理,盲人走着不方便,也通不到想去的地方,有时还很不安全。

  为什么会这样?一句话,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管建不管用。这么一来,供给与需求完全拧巴了。这边厢不闻不问,只管把盲道建起来,年底总结时“成绩”有了,长度啦,覆盖率啦,数字光鲜;那边厢视障人士不但没感觉受了实惠,意见甚至更多了、更大了。

  另外,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些盲道少有视障人士使用。而在一些城市的环路辅路上,行人稀少,却也有长长的盲道。这是典型的资源错配。

  因此,当资金相对有限时,盲道不一定一下子铺满全城。规划时,是不是可以先调查一下本地的视障人士有多少,都住在哪里,工作的地方在哪里呢?把在偏远地方修建盲道的资金,先拿到维护重点区域的盲道上,待条件成熟时再全覆盖,这才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

  更重要的一点,盲道的使用,需要相关配套设施加以辅助。不是说把盲道修直了,修到位了,杜绝占用了,就万事大吉了,还需要更人性化的细节考量。这种工作虽然不显眼,但是有大用。

  比如,盲人过马路,需要提示音。但是一方面,国内很多城市的路口没有红绿灯语音装置。另一方面,即便在装有提示音装置的路口,通过发声频率不同区分了红灯、绿灯,但还无法区分方向。如果南北向的用高音调、东西向的用低音调,是不是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视障人士对音频、音调变化比较敏感,容易辨别,听清楚了,过马路也就心里有底了。

  总之,就像“盲道十八弯”现象所警示的,城市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如果不设身处地考虑使用方的需求,想当然地建,漫不经心地管,充其量是做表面文章,离以人为本实在是相去甚远。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2日 15 版)
(责编:史雅乔、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