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海上大“救援”

邱晨輝
2017年08月22日08:16 | 來源:中國青年網
小字號

8月21日,參加海上救生訓練的航天員通過救生吊籃“獲救”。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歐洲航天員薩曼莎·克裡斯托弗雷蒂(左)和馬蒂亞斯·約瑟夫參加海上救生訓練(8月14日攝)。新華社發

過去半個多月裡,包括楊利偉在內的16名中國航天員和兩名歐洲航天員,在煙台市附近海域開展海上救生訓練任務。朱九通/攝

 

  和中國航天員以往亮相的“地點”不同,這一次,他們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上,而在海上。

  剛剛過去的半個多月裡,在山東煙台附近的海域,上演著一場海上大“救援”,其參演主角就是16名中國航天員和兩名歐洲航天員。這其中就包括我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楊利偉,以及此前曾赴意大利參與洞穴訓練的葉光富。

  8月21日下午,伴隨著刺耳的轟鳴聲,海上直升機懸停在救援船附近,陣陣浪花泛起,不斷拍打救援船。最后一組參與訓練的中國航天員劉旺、陳冬和歐洲航天員薩曼莎·克裡斯托弗雷蒂,在救生員的配合下一一“落地”救生船甲板。

  至此,這個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訓練任務圓滿完成。這是我國航天員首次在真實海域開展救生訓練,也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我國組織的大型訓練任務。

  此次海上救生訓練,由中國航天員中心組織實施,交通運輸部北海救助局提供訓練保障,主要針對空間站載人飛行任務飛船應急返回濺落海上開展專項訓練,旨在提高航天員海上自主出艙、生存和救援技能,磨練航天員意志品質,增強團隊協作和實戰能力。

  中國航天員中心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中國航天員以往也做過“涉水”訓練,不過都是在水池或水庫進行,這一次選擇在海上進行,無論是科目的設置、訓練的內容,還是實施的規模,相比以往更為復雜。此外,海上浪涌大,加之天氣變化莫測,風險也更大。

  根據2017年度航天員訓練計劃,中國航天員中心組織18名航天員來山東煙台開展訓練。18名航天員按照3人乘組模式編為6個乘組,兩名歐洲航天員被編入不同組別,與中國航天員共同完成訓練。

  訓練包括理論培訓、單項操作訓練和綜合訓練3個部分。其中單項操作訓練包括個人救生裝備使用、穿脫艙內航天服、救援船和直升機保障裝備使用、救生吊籃使用、陸上直升機空中懸吊營救等,綜合訓練則包括海上自主出艙、海上生存、海上搜救吊籃營救、海上直升機空中懸吊營救等。

  黃偉芬說,在訓練過程中,中歐航天員都表現出堅韌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展現出優秀的個人素質和技術水平。通過訓練,進一步驗証了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方案、海上營救方式、航天員海上自主出艙方法與程序設計的合理可行性、訓練方法的科學有效性,為空間站任務應急搜救奠定了堅實基礎。

  她同時表示,此次訓練為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國際合作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組織實施模式,為開展國際合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據了解,2015年5月,中歐雙方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空間局關於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的長遠目標和實施步驟》,明確了2015年至2017年為技術交流階段,中歐雙方參與對方的航天員訓練活動。

  2016年6月至7月,中國航天員葉光富赴意大利撒丁島,參加了歐洲航天員中心組織的洞穴訓練。該訓練就是在此框架下達成的。

  這一次參加國內的海上訓練,葉光富遇到了新“考驗”,他說,“飛船降落在海上,會隨著不同的海浪涌動,不斷搖晃,加上人工造浪,我們在飛船裡面會受到前庭功能的刺激。這會導致一定的不適應。”

  如今任務完成,救援船以及18位航天員陸續離開這裡。海天之間的浪濤依舊翻滾。

  本報山東煙台8月21日電

(責編:初梓瑞、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