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電商脫貧:安澤從0到1的突破

2017年08月31日08:37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脫貧攻堅 魅力安澤”大學生記者深度報道特訓營結營。裴文勝/攝

校媒記者參觀安澤縣杜村鄉紅色旅游線路

內蒙古師范大學校媒記者陳宇飛拍攝窯上村貧困戶養蜂。內蒙古師范大學 杭蓋/攝

華中科技大學校媒記者王楠採訪安澤縣東唐村村民。內蒙古師范大學 陳宇飛/攝

沈陽農業大學校媒記者王晨採訪安澤縣孔旺村貧困戶、礦泉水廠工人郝大姐。上海海事大學 宋晨睿/攝

內蒙古師范大學校媒記者杭蓋操作航拍器。四川工業科技學院 謝華根/攝

導師與學員互選環節,導師寧迪給廣西民族大學校媒記者田野帶上團隊專屬手環。內蒙古師范大學 杭蓋/攝

 

  今年4月,貧困戶申繼紅終於把積壓在家的100斤小雜糧賣出去了。

  以前沒有銷路,對於自家種的小雜糧,申繼紅都是自產自銷,吃不完就送朋友,剩下的隻能壞在家裡。但今年,她通過大學生村官劉曉賓的介紹,把這100斤小雜糧通過電商平台賣了出去,當天就賺得了400元。這對一個貧困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申繼紅家住山西省安澤縣杜村鄉小李村,杜村鄉是安澤縣三個貧困鄉鎮之一,這裡生態環境優美,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杜村鄉的老百姓們一直以來都以種植玉米、小雜糧和養殖土雞蛋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由於山路崎嶇、交通閉塞,這裡的農產品基本上靠外來的批發商才能賣出去。由於銷路難以打開,廣大農民不敢輕易調產,即便種植玉米的利潤漸漸變少,他們仍以玉米為主要種植物。

  大學生村官劉曉賓去年10月剛到杜村鄉小李村上任,就看到了這一現狀,他希望自己可以為小李村村民的脫貧增收盡一份力。通過三個月的走訪調研,他挨家挨戶問情況、與村民心貼心地溝通,終於找到了突破口——用電商平台幫農戶打開銷路。

  主意一定,劉曉賓就結合計算機專業背景和自身創業經驗,反復揣摩、研究,推演出了一套電商模式與運營思路,於今年5月2日,成功打造出了安澤縣純公益性質的村官創業電商品牌——“村官聯盟農特產”電商平台。

  該電商平台以微商網店為載體,主營農家散養土雞蛋、無公害小米、土蜂蜜等具有安澤特色的優質農特產。平台定位為公益扶貧,網店首頁最醒目的地方,寫著劉曉賓對農戶的承諾:“所得收益,全返農戶,不收取農戶任何費用。”

  截至今年8月20日,該電商平台僅上線三個多月,營業額突破了1.5萬元,幫助5個行政村33戶農戶累計增收約1.3萬元,其中普通農戶23戶、貧困戶10戶。小李村的貧困戶申繼紅就是最早的受益者之一,她不僅看到了眼前立刻就變現的收益,甚至對明年收成有了新的展望:“看到今年小雜糧的銷路得到了解決,我們明年也有了擴大種植的想法,希望通過電商平台賣出去更多小雜糧,爭取早日脫貧。”

  找到一個新的脫貧出路的不止申繼紅,小李村貧困戶李海琴一家也因為電商平台的建立而有了較穩定的收入。

  李海琴談起電商,感到自己走了大運:“我們家院子裡一直有間屋子閑置著,那天劉曉賓來,和我說想在這屋子裡做電商。雖然我不懂電商是什麼,但因為屋子空著沒用,就同意了。”后來,李海琴發現,電商銷售做得越來越好,自己也參與了很多採購、包裝、登記等事務,拿到了穩定的工資,家裡也逐漸脫了貧。

  “在小李村,沒有比李海琴家更適合作為電商平台基地的村戶了,”在劉曉賓看來,李海琴歲數不算大,身體健康,孩子年齡也合適,還有一間空屋,房子在路邊,也方便物流運輸。“綜合這些條件,我就選擇了她家作為電商平台的基地,不僅讓電商平台有了一方立足之地,還直接保障了她家穩定的就業與收入來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防止出現返貧現象。”

  李海琴進行的商品採購、真空包裝、郵寄產品、庫存登記等工作,可以使她每個月得到300元工資性收益。截至目前,李海琴已累計收入1400元。

  劉曉賓是安澤縣公益電商平台第一人,他用電商平台創造性地為小李村乃至杜村鄉開辟了一條脫貧的新路子。與此同時,杜村鄉的其他村落也沒有停下來過探索農村電商發展的步伐。

  杜村鄉東唐村的蜂農李玉慶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在自學互聯網知識,打算用電商渠道銷售自家產的蜂蜜。李玉慶家裡之前隻種植玉米,因為收入很少,開始學起養蜂技術,並希望通過售賣蜂蜜提高收入。

  “養蜂技術我已經學了兩個月,有六、七成熟練度。我主要是賣荊條花蜜和楊槐花蜜,一年大概可以收入500至600元。”對於蜂蜜的銷路問題,李玉慶有著自己的展望:“5月30號,我在村子裡賣出去了120斤蜜。現在縣裡的幫扶人給我送來了電腦,安裝了網線,如果以后蜂蜜產量增多,我想通過學習電腦知識,利用互聯網,把蜂蜜的銷路擴展到村外。”

  杜村鄉窯上村現在有一部分村民的子女也開始自己研究做微商。目前,窯上村大部分的農產品都是以批發的形式售出。一談起這樣的現狀,窯上村第一書記馬文利臉上就寫滿著急:“村裡以蜂蜜和雜糧為主的農副產品在出售時還得依靠外來批發商,但批發商收購的價格很低,村民賣一斤蜂蜜也隻能收到7、8元。”馬文利一直希望,如果農戶能有路徑直接銷售,收入會更加可觀。

  然而,目前窯上村還沒有直接銷售農產品的渠道。對此,馬文利希望明年可以和劉曉賓的電商平台進行合作,帶動多個村民一起做網店,借電商平台加速脫貧。

  對於剛起步不久的電商之路,劉曉賓發現還有很多困難亟待解決。“絕大多數村民由於文化程度和年齡的限制,並不理解電商的意義,即使在給電商平台供應貨物,也還停留在‘一手交貨一手交錢’的階段。”杜村鄉的公益電商平台目前規模較小,沒有專門送貨的車輛。目前,平台只是利用每天少量去縣城的班車來運貨,有時還會因為錯過時間而延誤快遞。

  電商脫貧的意識已經在安澤縣杜村鄉裡漸漸蘇醒,一場從0到1的農村電商發展有了雛形,談到如何從1到100的長遠發展,劉曉賓對未來杜村鄉的電商發展充滿了信心。“這些限制因素並不足以阻礙電商平台的發展,”他表示已經探索出“電商+村官+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預計下一步將整合全鄉的合作社,用來負責產品的加工和質量的把關,將產業鏈不斷補充、完善,更好地做到用電商打造精准扶貧、產業扶貧。

  (吉林大學 王宜玄 海南大學 劉舒婷 華中科技大學 王楠)

(責編:初梓瑞、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