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家公益機構攜手約定守護1%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的約定
11月24日,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聯盟大會在北京召開。聯盟由23家公益機構聯合發起,旨在配合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聚合公益機構力量,推動公益保護地發展,並期待能夠幫助國家有效保護1%國土面積。大會由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主辦,200多名來自政府、企業、公益機構、保護一線的人員參加了會議。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呂植,桃花源基金會首席科學家王德智,雲南西草海自然保護中心巡護隊長寸玉周給大家帶來了保護一線的故事;桃花源基金會聯席主席馬雲、馬化騰,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錢曉華,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首席代表朱春全在會上開展了跨界對話。
來自一線的公益保護地嘗試
呂植講述為什麼要做公益保護地
“目前,中國還有很多重要區域未能納入由政府主導實施的自然保護區范圍,公益保護地便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呂植說。呂植介紹了在新成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中,牧民已經成為保護主體;有3萬師生的北京大學校園也打造一個保護小區,等等例子。大量社會公益力量的加入,填補著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中存在的空缺。
王德智介紹老河溝保護地
位於四川綿陽平武縣的老河溝自然保護區便是一個例子。2011年,四川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在大自然保護協會的支持下,將這個曾經的林場建成自然保護區,在這裡開始了第一個由政府機構管理、民間機構管理的公益保護地嘗試。近7年時間,保護初見成效,野生動物遇見率增加,河裡魚類種群恢復。“在保護區,我們組建巡護隊,杜絕盜獵盜伐;在擴展區,我們幫助開發生態農產品,產業扶貧,幫助老百姓創收。”王德智說。桃花源基金會將保護區外的社區作為擴展區納入工作范圍,保護與發展並重。2016年,通過生態農產品的銷售,老河溝周邊居民戶均增收1萬元,產品銷售利潤覆蓋老河溝自然保護區運營經費。
寸玉周講述草海保護故事
在公益保護地,這些保護的成果離不開一個個熱愛自己家鄉的當地巡護人員。西草海的巡護隊隊長寸玉周是土生土長的草海人,今年59歲,養過魚、開過石材廠,最終選擇了守護草海。“我以前養魚,對草海還是有一些破壞,有一天我發現草海沒有以前美了,很多垃圾。”寸玉周說,“環境破壞了再多錢也買不回來,加入巡護隊可以做一些對草海好的事情。”他熱愛自己的家鄉,堅信他們的努力可以讓草海越來越美。
呂植所介紹的多種保護嘗試、老河溝自然保護區的建成,以及老寸所代表的一線保護人員都表明,公益機構有能力也有決心幫助國家做好自然保護。
跨界討論展望公益保護地未來
對話環節
桃花源基金會聯席主席馬雲
“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而不僅僅是施舍。做公益是一種福報,做慈善也是福報”。馬雲說。而阿裡巴巴也一直在踐行這種理念,十分注重發揮其平台公益優勢。今年9月,阿裡巴巴聯合各界推出“95公益周”,並向全社會推出“人人三小時”平台,方便公眾隨時隨地參與各項公益行動。
桃花源基金會聯席主席馬化騰
據統計,今年的99公益日用戶捐款金額8.299億元,其中,環境和動物保護相關的項目籌款金額佔比6.5%。這表明環境、動物保護受到的關注還不多。馬化騰表示,騰訊希望發揮連接優勢,打造一個用互聯網改變公益、用技術連接信任的公益生態。同時也讓越來越的人能夠關注到並且有渠道去參與自然保護。他說:“騰訊進行公益實踐和探索已經有10年了,我們希望發揮騰訊的優勢,將平台、捐贈人、公益機構、企業與受捐贈人五方緊密連接。”
對於公益保護地未來的發展,在這樣一個集合多方優勢的聯盟平台上,大家都信心十足。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首席代表朱春全
作為自然保護定領域的資深人士,朱春全從國際上公益保護地的定義說起,分享了很多公益保護地的成功案例,表明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在國際上發展已久,設立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是對已有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的補充,具有重要的意義。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錢曉華
錢曉華會長則分享了阿拉善SEE基金會在自然保護領域的經驗。錢曉華說:“阿拉善SEE搭建了一個平台,可以讓公益組織在平台上申請資金,把科學家、政府,通過阿裡巴巴和騰訊的互聯網平台和公眾連接起來。”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
國家公園領域的智庫專家王毅介紹了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家公園方面的進展,並從公益機構如何能夠更好配合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給出了很多建議。他說:“社會力量是可以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的,我們期待聯盟未來能夠配合國家政策、解決關鍵問題。”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如今,國家已經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眾多熱心保護地企業家積極行動,公益組織更是不遺余力。
發起聯盟 推動公益保護地發展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隨著社會力量保護熱情的高漲、政府對於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地支持,23家公益機構發起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聯盟,就是希望能夠凝聚起各路伙伴的力量,推動中國公益保護地發展,助力國家自然保護體系建設。這次大會上大家約定,到2030年,推動社會公益力量幫助國家有效保護1%的國土面積。
桃花源基金會拓展中心總監楊方義
聯盟將搭建技術、交流、能力建設平台,建立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規范、標准和評估體系、總結公益機構已經在自然保護地方面的探索、經驗和知識,推動行業的能力建設調動更多社會力量支持一線公益機構開展保護工作,為建立中國多元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填補保護空缺、提高保護管理能力、擴大有效保護面積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
“今天,發起這樣一個聯盟,就是希望所有做公益保護地的機構都能在聯盟的平台上共享經驗,好的經驗傳承下來,走過的彎路避免再走。”桃花源基金會CEO張爽說,“帶動更多人來做保護地,一起約定保護更多綠水青山。”
聯盟大會還發布了《中國社會公益保護地發展觀察2017》和《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定義及標准》兩份報告。目前,聯盟正在籌備過程中,23家聯盟發起機構分別是:阿拉善SEE基金會、阿裡巴巴公益基金會、保護國際基金會、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大自然保護協會、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合一綠學院、紅樹林基金會、老牛基金會、美境自然、全球保護地友好體系、全球環境研究所、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銀泰公益基金會、中國綠化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自然之友。
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聯盟合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