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區京溪街黨員孫永彬有個外號叫“孫三多”:話多、點子多、真情多
他手機存了2788個街坊號碼

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
基層見行動
“如果連群眾一個號碼都不記,怎能真正把群眾的事放心上呢。”
“頭發少了,見識多了,對京溪的了解也多了。不虧!”
“在基層工作,隻要做到真心真情為群眾,就沒有什麼難解的問題。”
在白雲區京溪街有一位優秀黨員,他的名字叫孫永彬,除了大名,街坊們還送他一個外號“孫三多”:話多、點子多、真情多。
2001年7月,白雲區京溪街道建街,當年9月,他就來京溪街工作了,從城管隊員做起,一干就是16年,他扎根京溪,善於與群眾打成一片,善於從群眾反映的問題中尋找破解方法,成為街坊信賴的朋友。
說起“孫三多”這個外號,他說自己還有一“多”——手機裡存的街坊手機號多,有2788個。他笑著說,什麼榮譽都比不了街坊的信任,自己最看重這些“街坊號碼”。為何存那麼多手機號?作為一名有22年黨齡的老黨員,孫永彬的回答很朴實,“如果連群眾一個號碼都不記,怎能真正把群眾的事放心上呢。”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桂來
扎根街道16年 從年輕小伙到中年大叔
2001年6月,白雲區撤銷同和鎮,設立同和街、京溪街、永平三個街道辦事處,從7月10日起正式運作。兩個月后,28歲的孫永彬調來京溪街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城管,“那時,我住在番禺洛溪,距離有點遠,每天要趕頭班公交來上班。”
一眨眼,16年過去了。說起京溪街的變化,孫永彬很是感慨,“像飛一樣!”16年前,沙太路以東盤踞了八大貨運場,每天大車橫行,塵土飛揚。沙太路以西隻有3個小區、1間大商場,很蕭條,當時戶籍人口隻有1萬多。現在京溪街建起十多個商住小區,變成了宜居城區、商業旺地,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住了12多萬人。
“京溪有多旺?”“你看,廣州大道北短短2公裡,路兩邊就開了4間肯德基、2間麥當勞,間間客盈門。還有京溪南方醫院地鐵D出口每天人流量近10萬。你說旺不旺?”孫永彬用身邊的數據回答記者。
在孫永彬眼中,京溪發展有幾個關鍵節點繞不過。2002年,修通京溪路,機耕路變柏油路,沙太路與廣州大道北連接起來,現在京溪路已成為街道商業中軸﹔2008年,八大貨運場遷走,讓京溪形象由“亂”到“治”﹔2010年,地鐵三號線延長線開通,街轄區內設立梅花園、京溪南方醫院兩個站,直接帶動了京溪居住、商業的躍升,“京溪迎來地鐵時代。”
孫永彬笑著說,京溪越來越旺,自己的頭發卻越來越少。過去16年,孫永彬從年輕的小伙,到有些謝頂的中年大叔,他把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獻在了京溪,“頭發少了,見識多了,對京溪的了解也多了。不虧!”
“孫三多”:話多、點子多、真情多
在京溪街,無論是社區群眾,還是街道干部,說起孫永彬,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他經常來我們社區串門,與不少居民很熟”、“他了解京溪,辦法多、點子多”。
一些街坊還送孫永彬一個外號——“孫三多”。哪三多呢?“話多、點子多、真情多”。
昨日上午10時許,記者跟著孫永彬到社區串門,剛拐進京溪中路小巷,一位經營士多的阿姨就拉住了他,“你換新崗了?”“是啊,到禁毒辦了。”與阿姨寒暄一陣,他又往前走,沒走幾步,手機響了,一位居住在轄區內的老外David發來微信,“京溪路一路口隻有斑馬線、無紅綠燈,經常人車混行,很不安全,希望你們設置紅綠燈。”孫永彬又停下腳步回復微信稱,自己已不在黨政辦工作,但是會將這條信息反饋到相關部門。到了社區,又有居民反映各種問題,每一個問題,孫永彬都耐心聽,然后耐心解釋,不知不覺,時間到了中午12點30分,差點錯過飯點,他又急忙返回單位食堂。
為什麼話那麼多?“居民有疑問,作為一名街道工作人員有義務去解釋。”孫永彬說。在街道辦,很多新來的干部也常常向這位“老京溪”討教,孫永彬從不吝嗇,有啥好建議、好法子總是無私貢獻出來。
好點子從哪裡來?孫永彬說,從實踐中、從群眾中來、從思考中來。他在京溪街先后在城管隊、文化站、社區服務中心、計生辦、黨政辦等部門干過,現在又負責禁毒工作,每一個工作崗位上,他總是喜歡往基層社區跑,收集各種意見,善於從群眾反映的問題中尋找破解方法。他還善於思考,遇到難題,上班想,下班后也在想,甚至睡到半夜,突然冒出一個新思路,他總是馬上起床記下來。
“比如,近期《廣州市非機動車和摩托車管理規定》出台后,快遞專用三輪車具體管理辦法還沒有制定,快遞行業用車問題怎麼解決呢?我們就調研企業,和駐街交警一起研究,從實際出發,率先規范快遞電動三輪車備案管理,解決了民生最后一公裡問題,促進了物流寄遞行業禁毒工作‘五個百分百’的落實。”孫永彬舉例說。
“在基層工作,隻要做到真心真情為群眾,就沒有什麼難解的問題。”孫永彬一句話道出了“孫三多”外號背后的秘密。
不嫌煩 凡是工作中接觸過的街坊號碼都存下
說起“孫三多”這個外號,孫永彬笑著說,自己還有一“多”——手機中存的號碼多,有2788個。
“從2003年12月到今天,手機換了5部,但是這個手機號從來沒有換過,現在手機裡一共存了2788個號碼,聯系人絕大多數都是京溪街坊。”孫永彬向記者展示了他的手機通訊錄,顯示共有號碼2788個,智能合並后聯系人共有1826個。
孫永彬說,自己有個習慣,凡是在工作中找過自己反映問題的街坊,無論是誰,他都問清名字、住址,事后存下手機號碼,“如果街坊再有事情找過來,能馬上叫出名字,也是一種尊重。”孫永彬說,這些街坊號碼裡有京溪社區居民,也有沿街商鋪店主、犀牛角淘寶村創業者,還有路邊流動攤販的檔主。
打電話反映的問題也各種各樣。“一個社區裡,兩撥廣場舞大媽搶地盤打電話讓我去調解,有阿姨還打電話讓我給她大齡女兒介紹對象……”孫永彬說,自己收到的電話,很多不是工作職責之內的,但他也會幫忙轉達相關部門或從個人角度給出一些建議。
找上門的人多,瑣碎來電多,孫永彬卻一點不嫌煩。他告訴記者,在他心裡,各種榮譽都比不了街坊的信任,自己最看重的就是這些街坊來電。
“為何存那麼多號碼?”採訪最后,記者向孫永彬發問。作為一名有22年黨齡的老黨員,孫永彬不假思索給出了一個很朴實答案,“如果連群眾一個號碼都不記,怎能真正把群眾的事放心上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