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大屋社區基層黨員練紅纓投身義工服務
義務送餐 從不間斷

61歲的練紅纓,是廣州市荔灣區昌華街西關大屋社區的退休黨員,曾任昌華街荔湖社區黨總支書記。2011年退休后,練紅纓加入了富力桃園義工隊,成為昌華街西關大屋家庭服務中心的一名義工,這一干就是六年。她通過行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義務為長者送餐,從不間斷。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衛康 通訊員吳少敏、鄧鈺欣
堅持不易 風雨無阻
中午11時,是練紅纓社區義務送餐的時間。每天,她先在廣醫三院的食堂裡打飯,接著送往社區幾位孤寡老人的家裡。正午陽光猛烈,練紅纓穿行在西關大屋的街巷,右手提著六盒飯,左手提著六盒湯,盡量保持著平衡,即便在炎熱的夏天,她也騰不出手來打傘遮陽。取餐、送餐,整個過程每次大約要花費半個小時。到現在她已經堅持送了一年多。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要送,不會覺得累嗎?“我們做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和諧社區大家都有義務這樣做,特別我們是黨員,退了休,都要發揮余熱。”
這個“愛心送餐”活動是廣州市西關大屋社區居委會黨總支開展的,專門為社區裡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免費送餐。送餐志願者都是和練紅纓一樣的退休老黨員,年齡最大的已經八十多歲。一開始,社區黨總支書記杜靜嫻最擔心的是“堅持”問題,“我們最擔心的就是能不能堅持下來。”不過練紅纓和隊友們沒有讓大家失望,無論屋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社區裡的孤寡老人每天都能按時吃上了熱乎乎的飯菜。
小小手工 大大溫情
練紅纓所在的義工隊,服務的領域覆蓋助殘、敬老、助學、扶貧,所以從孤寡老人到留守兒童,她都接觸且幫助過。“幫孩子的時候很開心,感覺到充滿希望﹔面對老人的時候,心情就會變得比較沉重一些,因為我會害怕不小心觸及到別人的心事。”在她看來,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物資能夠保証這些人群的生活,但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更重要的還是精神上的關懷和肯定。
於是,手工勞作便成為練紅纓和義工隊其他隊員最主要的幫扶長者方式之一。練紅纓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授人以漁”,還能進行長時間有效溝通,讓服務對象感覺到被需要感。
在昌華街西關大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義工隊的手工勞作課堂已經持續了四年。平日裡,練紅纓和隊員們手工制作串珠用於義賣,由此籌集善款,捐贈給需要的人。“我們沒有任何企業贊助,就是靠大家的手工義賣,收入就用來幫助困難的人。”
“我只是做了件平凡的小事,並將一直做下去”
練紅纓不知不覺已經進入義工生涯的第六年。“怎麼堅持下來?大概是思想上有一種鞭策力,就是很想幫助別人。”練紅纓描述起一次去看望一名殘障人士的經歷,“她下半身癱瘓,但是還學著刺繡謀生,堅強生活,甚至去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練紅纓用這段經歷鞭策著自己:社會的困難群眾都還在助人為樂,自己為什麼不去盡一點綿薄之力。在她看來,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平凡小事,“活到老學到老,助人也是助己,我還會堅持下去”。
在昌華街,還有著許多這樣的志願者、老黨員,他們積極響應著號召,把黨的溫暖送到居民的心坎裡。“老有所樂”,雖然退休了,他們仍然在社會中繼續傳播著正能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