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趙普:希望做一個民間公益和官方公益間的融通者

2018年01月11日18:26 | 來源:人民網-公益頻道
小字號
著名主持人、投資人、媒體界公益先鋒趙普分享責任故事
著名主持人、投資人、媒體界公益先鋒趙普分享責任故事

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田虎)今天下午,由人民網主辦的“第十二屆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頒獎典禮”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行。此次活動不僅評選出年度企業獎、年度扶貧獎、年度人物獎、年度案例獎和年度環保獎5大獎項,同時還發布了《2017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著名主持人、投資人、媒體界公益先鋒趙普在活動中分享了他的公益故事。他表示,在將近20年的公益路程中,公益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希望能把做民間公益的經驗和官方公益組織緊密結合,讓公益不隻流於表面,而是實實在在能夠幫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幾乎每一天都和公益有交集

趙普表示,到2018年,他做公益已經整整做了將近20年,在中國現代公益歷程上,也算是老兵了。“公益是沒有時間段這個概念的,也沒有身份區隔的,它成為了一種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幾乎每一天都有和公益的交集。公益漸漸地成為我生命當中的一部分。”

回顧這些年的公益歷程,趙普表示,最早是1999年做《公益歌曲大擂台》這個節目,開始認識到什麼叫公益。隨后又接觸過很多公益項目,而直到今天還在做的就是中國早期的公益品牌“希望工程”。“一提到希望工程,大家就會想到助學,幫助別人上學,希望工程其實在最近幾年已經開始重大轉型,因為在義務教育層面,我們正在高速騰飛的國家和有力量的政府,已經在大量地投入,那希望工程還要不要做,希望工程接下來還能夠為孩子做什麼,就是我們所有公益人面臨的難題。我還在做,而且到今天為止,依然是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理事。我從1999年夏天開始起步,成為它的代言人,到今天從未中斷過。”

要依靠大家的力量

對於這些年做公益的感悟,趙普表示,雖然個人有一定社會影響力,但公益不能一個人做,要拉著大家一起做。

趙普回憶說,當年要為希望工程拉一筆錢,於是就寫了一本書,加上版稅收入等一共募集了30多萬捐給了希望工程。但捐完之后發現,僅僅給公益機構找錢絕對不是公益的出路,如果公益不能夠建立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公益是沒有黏度的,不可能有生命力。

趙普表示,隨后他便開始尋求與更多人一起做公益的機會。“當時找到了北京電視台團委,希望發動全台主持人都去捐款。在不到一年時間裡,我們成立了一個正式的官方的組織叫北京電視台主持人愛心團,我們和其他公益組織的不同是,當我們把捐款送到懷柔郊區的時候,有一個硬性規定,每年至少和受捐助的孩子通四封信,一來一往八封信。在將近20年的循環往復的運作當中,這個機構還在運轉。當初我們捐助的這些孩子,絕大部分又開始接著做公益了。這說明什麼?說明愛是可以傳遞的,愛是有樣板作用的。”

希望做體制內外的融通者

趙普表示,團委、婦聯、紅十字會等在過去是我們非常熟悉但並不那麼親近的官方公益組織。現在,如果這些官方機構不能夠把自己的所做所為和自己想去救濟的人群建立非常良好的關系,這種公益是無效的。趙普希望自己能做一個體制內外公益之路上的融通人,以此推動我國公益事業發展。

趙普介紹說:“19年歷程當中,免費午餐、大病醫保、救助女童、防止性侵害、罕見病......幾乎中國所有的公益項目我都參與過。民間公益的創造力,它的活力,以及它利用媒體,利用透明度創造的公信力多麼值得學習。而體制內的組織架構人員眾多,訓練有素,綜合素質也非常之高。可是這兩者在相當一個時期裡實際是彼此不來往的。”因此,趙普認為,如何把那些可貴的民間公益的經驗和官方公益組織緊密地結合,盡可能把優勢放大就顯得至關重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對於近些年來社會上一些公益行為愈發流於表面,趙普表示,這並不是公益的本質,公益更應該是授人以漁。

“很快又到春節了,每到春節的時候,我們很多公益組織和企業,就會到一些貧困戶、困難人家、孤寡去看望,把包好的紅包、買好的雞鴨魚肉、糧食送到那,然后擺拍,鏡頭拍攝,然后讓他們說感恩的話,這非常糟糕,這是極為惡劣的破壞。為什麼?公益的本質就是要把人的尊嚴扶起來,這樣做是在踐踏人的尊嚴。我們做公益,或者做慈善,我們的本意是讓他硬起來,立起來,脊梁骨豎起來,而不是趴在那。”趙普表示,中華文明有一個傳統,善而隱,做好事不留名,所謂授人以漁,給他們本事,這才是了不起的公益。

(責編:田虎、連品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