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瑞犬納福 吉慶興旺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18年02月16日11: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

  圖②

  圖③

  圖④

  圖⑤

  圖⑥

  即將到來的農歷戊戌年,是生肖狗年。狗在十二生肖中位於第十一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南京博物院陳列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幸運狗文物特展策展人袁榮介紹,狗在古時多稱犬,還有許多其他名目。例如《說文》曰:“狡,犬多毛也﹔猲,短喙犬也﹔狺,犬吠不止也﹔獒,犬人心可使也﹔犺,壯犬也﹔狄,赤火也。”《字林》曰:“獹,韓良犬也﹔豜,逐虎犬也。”何承天《纂文》曰:“守犬為獖。隴西以犬為猶……皆多毛犬也。”從這些不同的名稱中,可以看出狗的形態、習性、地域等。

  狗由狼馴化而來,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主要幫助人們狩獵、放牧、看家護院、送信救急等。從進化的角度分析人與狗關系,一種解釋是:在人類漁獵時期,獵者身后往往跟著野狗。當成功捕捉獵物后,獵人們會將需要的部分帶走,剩余的都留給野狗。久而久之,野狗與獵人互相熟悉,建立了感情,狗逐漸被馴化成為家畜。

  袁榮告訴記者,國外研究表明,大約在1.5萬年前人類已經馴化出了家狗。距今約1萬年的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就出土了多塊犬科動物的骨骼,這是迄今已知的中國最早的狗。狗的動物遺骸或與狗相關的文化元素在中國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長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遺址中均有發現。

  狗民俗在民間淵源很長。漢代民間稱農歷正月初二為“犬日”,這一天人們根據天氣陰晴佔卜當年養狗是否興旺,晴主生育,陰主災禍,因此對狗的喂養也會更加精心,以求犬類繁衍。

  “喜狗”是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特點。在歷代“祥瑞志”中,狗都被列為祥瑞富貴之物,民間也有“王者仁德則見白狗”的傳說。從漢族的“趕毛狗”、蒙古族的“射草狗”、布依族的“祭狗”等節日風俗,到浙江的“蹲狗窩”、江蘇的“打狗餅”、上海的“忌狗哭”等生活習俗﹔從甘肅的“狗拉羊皮”、杭州的“清明狗”等飲食文化,到狗蛋、狗剩、狗娃等取名文化,都是對狗“揚正驅邪”作用的表達。

  “狗”作為一個典型的文化符號,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也是人與動物、人與自然關系的象征。這種表達在神話中可見一斑。袁榮介紹,最古老的要數槃瓠立功娶公主了,這種人獸通婚的傳說往往是對人類某一氏族起源的猜想。槃瓠的故事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廣為流傳,被尊崇為祖先或圖騰崇拜的對象。苗族《神母狗父》故事是一則和狗取谷種有關的神話傳說,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最早是由狗歷盡千辛萬苦取來的,類似的傳說在壯、苗、水、布依、藏族都有流傳,民間農歷六月初六要給狗洗浴的習俗也與這一傳說有關。

  此外,有關義狗、靈狗的傳說也屢屢見諸記載。晉代陶潛《搜神后記》中有義狗濕草救主人的傳說,晉代干寶《搜神記》、清代蒲鬆齡《聊齋志異》等古籍中都不乏義犬的故事傳說,元明雜劇中還有一出名為《義犬記》講述義犬為主報仇,體現了狗的忠誠勇義。

  生肖與民間美術文化緊密相連。袁榮說,在大地灣仰韶文化、青海馬家窯文化、甘肅辛店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已有狗紋裝飾。東漢時期,生肖有了完整的文獻記錄,開始在社會生活中流傳,並出現了生肖形象。古代以狗為題材的雕塑眾多,隋唐時期古墓中出土了許多生肖圖、生肖俑。三彩、陶瓷器物中狗的器型並不少見,釉色多樣,裝飾各具特色,動物形象生動,是古代工藝美術高超技術的表現。此外,狗在古代繪畫中也多有體現,多表現畫家悠閑雅致的生活情態。

  隨著生肖文化逐漸深入人們生活,狗也進入了各種門類的傳統藝術領域,如雕塑、繪畫、剪紙、磚雕、刺繡、壁挂、香包、長命鎖……結合不同時代和地域的風俗習慣,已成為民族文化傳統和古代藝術的重要元素。

  

  南博篇

  藍釉狗形水盂(圖①)

  清代,高3.4厘米,長7.7厘米,寬3厘米。

  白地藍釉,中空,背大口,身體內儲水,供硯池之用。形象為一小狗,作側臥狀,膘滿肉肥,垂耳張口,面目猙獰,似在狂吠,氣勢撼人。

  青瓷狗欄(圖④)

  西晉,通高4.5厘米,口徑13厘米。

  狗欄為缽形,缽外有弦紋。整體內外施釉,釉已脫落,底部不施釉,露出紅胎。缽中狗身伏臥,目視前方,身體毛發紋理清晰。

  陶屋(圖⑤)

  新石器時代,江蘇徐州邳縣大墩子遺址出土。

  陶屋門側外壁線刻有犬的圖像,表明當時已經有了用犬守門的舉措。

  

  國博篇

  白玉雙狗(圖②)

  清代,以圓雕、鏤雕相結合技法雕大小雙犬伏臥於地。兩隻狗造型首尾環繞相接,四肢相擁,圓目,垂耳,身體豐滿渾圓。

  狗形鬶(guī)(圖③)

  新石器時代的一種炊具。狗形鬶四袋足較高,方便加熱﹔后背為注水口﹔犬口微張,為出水口﹔其頭部微微上揚,似在吠叫,可以防止體內的水溢出﹔提手如上卷的尾巴。此鬶巧妙地利用了狗的形象特點,並兼顧實用功能。

  平索戲車車騎畫像磚(圖⑥)

  漢代,用平面淺浮雕的表現方法,從左至右依次描繪了漢代流行的平索戲車的雜技、貴族車騎出行圖以及練武等場面。平索戲車中的“車橦”,“橦”指的是旗杆、桅杆,表演者在兩車奔跑晃動和繩索的搖曳起伏中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場面驚險,引人入勝。在畫像磚上方有兩隻奔跑的獵犬,身體線條流暢,前肢前伸,后肢蜷曲蹬地,形象生動逼真。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16日 07 版)
(責編:初梓瑞、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