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暖心窩兒的鄂倫春族服飾

□侯波(鄂倫春族)
2018年02月24日08: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古老的小興安嶺裡住著鄂倫春族,那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是全國唯一合法持有獵槍狩獵的民族,被譽為“北方游獵文化的活化石”。

  我出生在祖國的東北黑龍江省黑河市,是鄂倫春族后裔。祖先精騎善射,世世代代游獵在興安嶺,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姥姥住在小興安嶺刺爾濱河畔的中國狩獵第一鄉——鄂倫春族民族鄉新生鄉。

  金秋,我和媽媽去探望姥姥。一路上看到累累碩果挂滿枝頭,有紅艷艷的山裡紅、黑油油的稠李子、綠瑩瑩的山葡萄……刺爾濱河蜿蜒在深山幽谷,青苔巨石掩映其間,白樺樹高大挺拔,叢林透露出原始和神秘。

  我們見到姥姥時,她食指戴著銅制的布滿小凹點的指套,在狍皮上繡花,五色彩線在姥姥的手中變成精美的工藝品,有藍天上的朵朵白雲,有密林深處的鮮花。

  看見我,姥姥急忙放下手中的皮活,高興地一下把我摟在懷裡。一會兒,端來兩大碗挂著白霜的野生都柿。瓦藍瓦藍、又圓又大的都柿,把我的舌頭、牙齒、雙手都染紫了。

  我拽著姥姥的手看呀看,銅制的指套我沒見過。姥姥摘下來告訴我,這是鄂倫春族的頂針兒,戴著它縫了許多“烏拉”(狍皮被)、“窩撒色托恩”(狍皮褥子)、“滅塔阿溫”(狍頭帽子)、“烏塔罕”(皮口袋)等狍皮用品。我看見頂針兒的小凹點已經不那麼規則了,金色也不那麼耀眼,滿載姥姥辛勤勞作的印跡。

  姥姥帶我和媽媽去嶺上人博物館,看她縫制的“蘇恩”(皮袍子)。我在博物館裡看到樺皮船、獵刀、馬鞍、簡易撮羅子,還有野豬、雪兔、狍子、熊等動物標本。姥姥指著展櫃,對我講她怎麼制作蘇恩。

  先用鞣皮工具鞣制狍皮,經過幾道工序,鞣制過的狍皮柔軟耐用。再將狍筋晾干,用木錘砸成纖維,搓成線。最后按身材割出狍皮,縫制蘇恩。

  在漫長的狩獵生活中,鄂倫春族婦女加工的狍皮結實、柔軟、輕便,制作出獨特的鄂倫春族服飾。最講究的是蘇恩,既保暖又精美。“皮羅蘇恩”(男皮袍子)分為長短兩種,長的到膝蓋以下,短則隻到膝蓋。長短皮袍均帶大襟。為騎馬方便,除左右開衩外,前后也開衩。“阿細蘇恩”(女皮袍子)上面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和項圈。

  姥姥制作蘇恩的艱辛,我無法體會。看看蘇恩上襟、袍邊、袖口鑲的皮邊,我覺得和漢族人納千層底布鞋有一比。手指用力將針和狍筋線穿過幾層狍皮,針無數次地上下飛舞,縫一針,用頂針兒推一下,針腳細密、均勻。

  我常常聽媽媽嘮叨,每件狍皮衣服都是鄂倫春族婦女一針一針,用狍筋砸成纖維搓成的線縫制的。我不信,今天開了眼界,針腳勻稱,做工精美。媽媽出嫁時,是姥姥為她縫制嶄新的狍皮服飾。

  我眼前浮現出媽媽當新娘時漂亮的樣子,頭戴“阿細阿溫”(女帽),身穿“阿細蘇恩”,腳蹬“其哈密”(皮靴)和“叨窩吞”(狍皮襪子),手上戴著“撒爾巴黑”(五指花手套),身挎“烏貼奇庫迪”(皮包),服飾精美,古朴典雅。

  遙想當年,在月光下的撮羅子裡,姥姥盤腿坐在火旁,手裡拿著針,食指上戴著頂針兒,身上放著還沒縫好的嫁衣。她要用自己的手,把女兒打扮成世界上最漂亮的新娘。那慈祥的目光裡,透著對女兒的牽挂和疼愛。

  心靈手巧的姥姥,戴著自己心愛的頂針兒,制作保暖的皮衣、皮被,60年留下多少密集的針眼,留下多少狍皮制品,多少不眠之夜啊!頂針兒不就是鄂倫春族婦女的象征嗎?堅毅,頑強。鄂倫春族婦女匠心獨具。小時候我睡在狍皮被子裡,常常會粘一身的狍子毛,還會不時地抱怨。此刻,我卻覺得狍皮衣被格外暖心窩兒。

  萬綠叢中的村庄,依稀可見一條條干淨整齊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別墅式新居。挂槍禁獵后,鄂倫春人的衣著、生活方式同漢人非常接近了。鄂倫春族特有的狍皮服飾不多見了,僅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會狍皮制作工藝,很多年輕人都不會了。

  山美、水美,鄂倫春人生活在畫裡。我想向姥姥學鄂倫春族的狍皮制作工藝。

(責編:初梓瑞、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