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電影《米花之味》:以日常生活之幽默反映留守兒童的現實

胡蝶 劉昶榮
2018年04月12日07:3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電影《米花之味》海報

  將於4月20日在全國上映的電影《米花之味》4月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首場校園路演。影片放映后,導演鵬飛、女主角英澤與觀眾進行了1個多小時的現場交流。

  據鵬飛介紹,影片《米花之味》主要講述了外出務工的葉喃返回家鄉雲南省滄源縣的一個邊境小寨后,與處於叛逆期的女兒喃杭之間由陌生、疏離到互相理解、和解的故事,其間產生了一系列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觀念的沖突和碰撞。影片結尾,母女二人在溶洞共舞的超現實表達方式,更是引發了觀影者對於“什麼是人類最本真的追求”的思考與探討。

  之所以用舞蹈而不是其他形式,鵬飛認為,“《毛詩序》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是人表達感情的最高境界、終極手段。”正如影片在平遙國際電影節獲“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的頒獎詞所言,“明亮艷麗的畫面背后,蘊含的是人文主義的關懷,讓我們看見了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溶洞共舞是整個電影的結尾,也是高潮,母女之所以去溶洞共舞,是因為女兒喃杭最好的朋友得了紅斑狼瘡,引發腎衰竭而去世,大家要到溶洞的石佛前為女孩祈福。據導演介紹,這個情節源自寨子裡真實的故事,“而且現實比電影還慘,直到去世,孩子在外打工的爸媽也沒有回來。”

  根據民政部2016年11月9日發布的數據,我國的留守兒童數量有902萬人。鵬飛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他自己小時候也是個留守兒童,和姥爺一起生活到15歲,這是他選擇這個題材的一個重要原因。鵬飛和英澤是本片的編劇,影片中關於一些留守兒童的生活細節出自英澤之手,在北京長大的英澤坦言,“自己小時候也是一個星期才能見到爸爸一次。”

  在觀影過程中,影片中小主人公——女兒一角的許多舉動讓觀眾忍俊不禁,對此,現場有觀眾表示,“影片的表達細膩又不失童心,難能可貴的是,影片裡的兒童形象那股原生的生命力。片中即便展現了一些鄉村陋習,但表現得真實不刻板。”而導演鵬飛也對此發表了見解,大多觀眾可能不了解當地留守兒童生活的真實狀態,這一認知差異也讓觀眾有了不同體驗。

  鵬飛在滄源縣邊境小寨生活了一年之久,英澤在當地住了大約半年,他們與鄉民同吃同住,感受那裡的山水,變成那裡的人。劇組人員在拍攝時,也已經融入了當地,很多讓人感到新奇的場景,比如一群小孩拿著手機到寺廟蹭WiFi等,在他們眼中早已司空見慣,因此只是在影片中對這些場景真實地做了還原。

  當今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可能會讓不少人大跌眼鏡:隨著黨和國家持續的開發扶貧和結對幫扶,他們的物質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許多孩子不再為衣食發愁﹔他們並不怎麼用功讀書,像《米花之味》中的喃杭一樣,是玩著手機的低頭族,在小鎮網吧中通宵達旦,時不時吐出一句臟話,為給自己的歡樂埋單而小偷小摸,把老師家長耍得團團轉,然后偷著樂﹔他們不怎麼喜歡去外面,更希望當個本地“土豪”,不喜歡大城市激烈的競爭、快節奏的生活。精神空虛、性格叛逆已成為當今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米花之味》著重刻畫了這一點,希望由此引起社會的關注。

  盡管描述了大量矛盾沖突,但影片的主基調並未因此而灰暗、晦澀,而是偏風趣幽默、俏皮明快。喃杭與數學老師圍繞巧克力斗智斗勇﹔老人分不清雙胞胎孫子,經常給其中一個吃獨食﹔大嘴與喃杭在學校和車上的打打鬧鬧等場景都為影片增色不少,不僅增加了真實性,而且提高了觀賞性。正如導演鵬飛所說,“很多留守兒童有自己的歡樂和欣喜,不是外在認為的負面悲苦形象。”

  對於電影的最亮眼之處,參加觀影的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表示,“在許多現實題材電影風格比較陰暗的趨勢下,《米花之味》創新地使用喜劇元素,整部影片輕鬆明快的影像風格,也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觀影體驗。”對此,導演鵬飛也曾表示過,“反映社會問題的題材不一定顏色就要灰暗或者單一,在油畫般的景色中,講述生活中的困惑,留給觀眾更多的回味和反思。我選擇退回幾步,靜靜觀看,以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的瞬間來展現這個故事。”

  《米花之味》是一部以小見大、以一滴水折射出七彩虹光的電影。導演鵬飛、編劇/主演英澤兩位90后新生代電影人嘗試著用生動活潑的表現手法,去呈現深刻嚴肅的思想主題。鵬飛認為,中國的形象傳播,既需要宏觀敘事,也需要微觀情節﹔既需要描寫精英,又需要書寫大眾,尤其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這正是《米花之味》的價值所在,向世界展示一個微觀、平常、人情味的中國,使中國的國家形象鮮活、立體、豐滿。

(責編:初梓瑞、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