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桃坪羌寨:從前的“窩遮”到今天的“古堡新寨”

2018年05月09日11:42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77歲羌族老人王嘉俊。

羌族老人王嘉俊,一個人建起了一個“桃坪羌寨博物館”,意在保護和弘揚羌族文化。

身材清瘦,腰板硬朗,一個書包橫挎在身上,初見王嘉俊老人,怎麼也看不出他有著77歲高齡。據了解,汶川地震后,桃坪羌寨依托藏羌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於是,王嘉俊老人變得十分繁忙,傳播羌族文化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最近,他在博物館內開設了“羌族文化大講堂”,僅“五一”期間就有200多名游客前來聽講。

抓災后重建機遇 打造“古堡新寨”

地震前,當地羌族人把房屋稱為“庄房”,羌語叫“窩遮”。經過災后重建,桃坪羌寨已然成為全國首個以羌文化為主題的4A級景區“古堡新寨”。如今,來這裡的游客川流不息。

桃坪羌寨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緣,是九寨、黃龍大草原旅游圈的主要景區之一。據史料記載,桃坪羌寨始建於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裡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被譽為“羌族建筑藝術活化石”“神秘的東方古堡”。2007年,桃坪羌寨被評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預備名單,與“藏羌碉樓”捆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理縣縣委、縣政府抓住災后重建和湖南省對口援建的歷史機遇,圍繞申遺打造“古堡新寨”,對新、老羌寨進行了高標准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包括古羌文化演繹中心、古羌歷史博物館、古羌文化傳習所、購物中心、古羌文化展示傳播中心、莎朗歌舞廣場、釋比文化祭壇、古羌石碉樓、古羌文化景觀小區等,力圖把桃坪羌寨打造成老區文化旅游,新區集休閑旅游、食宿和娛樂為一體的羌寨景區。經過國家文物局整體的修繕和新區重建,桃坪羌寨正以嶄新的姿態面向世人。

依托藏羌文化 推動旅游二次創業

抓住災后重建的機遇,保護和挖掘藏羌文化,桃坪鎮把推動旅游“二次創業”作為重要工作。自2012年成功申報為國家級4A旅游景區后,桃坪鎮的鄉村旅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個體的農家樂經營到組團的公司化運營,基本形成以農家樂、鄉村酒店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據統計,桃坪鎮現有旅游經營戶85戶,旅游從業人員197人,房間總數738間,能同時接待2900人住宿、5500人就餐。

為進一步發展壯大鄉村文化旅游,近年來,桃坪鎮首先是加強了旅游市場監管力度,對商品價位進行核實,對未辦理營業執照的經營性農家樂進行走訪,要求即時辦理相關手續。重點治理和規范停車點停放混亂、房前屋后物品堆放、景區內亂刻畫以及環衛設施破損、垃圾的處理及廁所臟亂差等現象。對轄區內的道路交通安全進一步規范查處,對鄉村客運運輸加大查處力度。

另一方面,桃坪鎮加大文旅結合、農旅互動格局,以桃坪羌寨為特色,重點傳承保護羌文化。以羌歷年花兒納吉賽歌節等活動為依托,深挖羌文化特色,並開發一些游客參與性強的活動,讓客人玩得開心、住得舒心。同時,以桃坪羌寨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特色小水果、精細蔬菜銷售。大力發展鄉村田園採摘體驗游,既豐富了旅游項目,又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相關鏈接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桃坪羌寨景區受到了嚴重破壞,但其骨架和精髓仍然保存完好,是整個羌族聚居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古羌寨。國家文物局於是將桃坪羌寨列為羌文化搶救性保護工程進行了修繕。

桃坪羌寨最早名為“赤溪寨”,因當地小溪裡的石頭呈紅色,映紅了溪水而得名。相傳200多年前,陶、殊二氏先民在此居住,見這裡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光照條件好,便倡導種植桃樹,后人為懷念先祖便將寨名更改為“陶殊坪”。后來,這裡桃樹滿山,春季桃紅柳綠,秋季碩果累累,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后人便又將此地叫做“桃子坪”,簡稱“桃坪”。

桃坪羌寨現有98戶羌族人家,至今仍保持著古朴的民族風俗。羌族人自稱“爾瑪”或“日麥”,是個古老的民族。居住的房屋當地人稱為“庄房”,羌語叫“窩遮”。庄房呈方形,屋內有立柱,窗戶較小,防寒、防盜。

碉樓是羌寨的標志,羌碉一般高達30米,最矮也有10米。對羌族人來說,無碉就不成寨,所以過去的羌寨是碉樓林立。現在,許多羌寨的碉樓已經變成廢墟或化為烏有。歷史上桃坪羌寨有6座碉樓,后來損壞了3座,現在僅存的3座均有9層30米高。

與其他碉樓不同的是,桃坪羌寨碉樓的牆面砌出了一道波紋,使牆面正中間出現一個從頂到底的菱角,這一菱角兩側的牆面又柔和地內彎,使牆面開張成鼻狀。它的奧妙在於,使樓房所受壓力通過這一曲線波紋分流擴散,同時又使單調的牆面頓生崢嶸,歷經千年的風霜雨雪的洗禮和地震等自然災害,至今仍然完好無損。

古代桃坪羌民在修建房屋時,都會在自己的外牆預留兩孔,供鄰裡親友搭建房屋。這樣不僅高效的利用了地面,而且使整個村寨連為一體,形成了一座城堡。

桃坪羌寨以高碉為中心,建有呈放射狀的8個出入口。這8個出入口加上寨中修建房屋時形成的13條暗道,形成了交錯縱橫的路網,寨內人進出自如,而不了解的人進入則如走進了迷宮。迷宮式的通道連接到每家每戶,在通道的主要入口處,都筑有高牆,入口狹小低矮,通道上還設有許多對外射擊用的暗孔。這,就是古代羌人擺下的迷魂陣。

桃坪羌寨的地下水網是世界古堡建筑中獨一無二的奇觀。寨內的地底下,挖掘了許多引水暗渠,並用石板鑲嵌成暗溝。從5000多米高的雪山上引來的泉水,通過暗溝流到每家每戶。暗溝上一定距離間都留有活動的石板,揭開就可以取水。這些水渠方便、隱蔽,在寨內編織成流經每棟房屋的水網。在戰爭時期,地下水網不僅避免了被敵人切斷水源的危險,還可以成為傳遞信息和逃生的暗道。

桃坪羌寨是一個集日常生活和戰爭防御體系為一體的古老城堡,它的路網、水網、房頂共同構成了三維立體交叉的道路網絡和防御系統,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處。如今,戰爭的硝煙已散盡,迷宮般的建筑已經失去了抵御外敵的意義,但它精湛的建筑藝術和包含的民族文化內涵,依然栩栩生輝,成為研究羌文化的寶貴遺產。

 

羌族老人王嘉俊接受媒體採訪。

 

羌族老人王嘉俊所建桃坪羌寨博物館一角。

 

桃坪羌寨景區一角。

 

桃坪羌寨景區一角。

 

桃坪羌寨景區一角。

 

桃坪羌寨景區一角。

(責編:余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