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暖聞熱評:一技千年傳匠心

石  羚
2018年06月14日08: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關鍵詞】傳承

  【釋義】傳承,是聯結往昔和未來的一座橋。工匠精神,離不開傳承。一輩輩匠人,從手藝生疏到純熟老練,技藝在手手相傳、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絕。“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傳承古法,延續文化根脈﹔掌握精髓,堅持守正創新。傳承,既是要以藝立身,更是要以德樹人。正如故宮古鐘表修復師王津所說,“要是從這代人就開始糊弄,那后代人怎麼干呢”。抱定一個信念,兢兢業業、孜孜以求,承接前代的真傳,就有底氣給后世一個交代。

  【點評】

  一座木塔、一件青瓷、一把琵琶、一段說唱,藏著古老中國的技藝密碼。“不經一師,不長一藝”“人從三師武藝高”等民諺,也寫下了傳統技藝綿延流傳的秘訣。

  傳承即是榮耀。走馬鎮民間故事傳人吳文,一張嘴說盡世間百態,師父魏顯德掌握巴蜀1500多個故事﹔以毛勝利為代表的宣紙工,讓“薄如蟬翼潔如雪”的古紙重現於世,他們的老師是千年前的能工巧匠﹔鑽研彩塑30年的魯勤學,改寫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歷史,“我的老師就是敦煌莫高窟”……無論是口傳心授、言傳身教,還是家庭熏習、師法古器,前人筑基揚帆,后人接續起航,傳承便也是“活”的了。

  匠心是技藝的靈魂,要修習更要傳承。這不是拜師擺宴的形式,也不是盲目移植的輕慢,更不是以傳人自居的炒作,而是讓存乎一心的精細環節、精巧工序、精准節奏,能留存於時間、流傳於世間。技藝不僅僅是個人的能力,更是時代和民族的瑰寶。也唯有更多人習得此技、工於此藝,才能開枝散葉,讓技藝不至於成為絕學。傳承,讓一技可傳千年、可利眾生。

  傳承的內容是技,但傳承的關鍵終究是人。幾千年來,那些雕刻、織染、鍛冶匠人的名字可能變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銀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風韻。與其說是器物留下了技藝,不如說是時間留住了匠人的精魂。傳承的是技藝,更是智慧、是文化,是超越了時空的匠心。

  應該看到,傳承不隻針對老手藝和老工匠。海水稻的育種、可燃冰的開採、復興號高鐵的IGBT芯片……這背后的知識與智慧,何嘗不需要傳承?沒有傳承,卓然於世的創新科技也不免會斷流、失色。在學校、在廠房、在研發中心,無數年輕人正汲取前人創造的知識、追蹤最前沿的成果,他們的傳承必將為未來開辟更廣闊的天地。

  【網言網語】

  先承,后傳﹔先固本,后開新。

  ——@斫琴匠人  

  呵護一種技藝,延續一種精神,就守住了一塊文化陣地,就留住了華夏兒女的一個身份標識。

  ——@月亮心  

  擇一事,愛一行,做一生。盡精微,方可致廣大。

  ——@秋夜漁火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4日 05 版)

(責編:初梓瑞、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