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助力民生的蜀山樣本

2019年11月04日08:20 | 來源:慈善公益報
小字號

  作為光彩事業,慈善如何創新傳統思維,精准助力民生事業發展?作為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慈善如何進村入戶,讓更多服務對象受益?帶著這些問題,《慈善公益報》記者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創建的“慈善服務綜合體”中找到了答案。

  創辦“慈善服務綜合體”的初衷

  隨著傳統慈善向現代慈善的轉型,人們清晰地看到了傳統模式的不足和問題,比如,有些慈善工作較大程度上還需依賴政府推動和支持﹔比如,如何調整社會資源、調動社會力量還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又比如,運用科技信息的手段滯后。此外,在協調方式和服務模式上也還有些呆板、陳舊等等。鑒於此,合肥市慈善總會、蜀山區民政局召開研討會分析研究。他們感到,如果成立一個服務綜合體,把各種社會力量集中於此,讓慈善在這個綜合體中充分發揮作用,一定能改變現狀,提高效能。為了這個初衷,他們從“三個轉變”入手,即:由傳統的“款物捐贈”向“捐資金、捐物資、捐服務時間、捐技術等”轉變﹔由單一的做慈善向“慈善事務接待、慈善文化傳播、慈善理念強化、慈善業務開展”轉變﹔由簡單的救濟窮人向“幫特困、扶貧弱、助急難、補短板”轉變。

  據介紹,第一個轉變,是動員社會力量,有錢捐錢,沒錢捐時間、技術等,讓志願者拿出自身所長為老弱病殘者服務,為慈善服務,目的是營造慈善氛圍,提升慈善理念﹔第二個轉變是整合慈善資源,讓慈善真正走進基層,目的是集中有限善款做大事,完善慈善功能﹔第三個轉變是大慈善觀,讓慈善精准為服務對象服務,目的是進一步拓展慈善服務領域,更好地發揮慈善作用。

  在此基礎上,他們將“慈善服務綜合體”與政務平台接軌,最大優化慈善的社會服務效應,使其服務更精准、更全面、更高效。工作人員向《慈善公益報》記者介紹,這個“綜合體”成立兩年左右,已有萬余名愛心人士及幾百家愛心企業積極參與,除了捐資捐物,“綜合體”還為困難群眾開展維修電器、上門體檢及心理疏導等服務項目,多方位提升困難群眾的幸福感。

  讓“綜合”更好服務慈善

  “慈善服務綜合體”成立后,他們立足“最大化、最精准、最高效率”的目標,在“綜合”上下功夫,於“服務”中求效益,並完善了“慈善幫困、慈善文化、慈善環境、慈善服務”如何與資源的銜接制度。

  首先充實“綜合體”的內容。為方便記憶,他們用“紅、黃、橙、綠、青、藍、紫”七種顏色標志服務目標。《慈善公益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紅色代表黨建品牌引領。即在街道和社居委中,深入細致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用“初心”的堅定信仰,教育大家時時刻刻以人民為上,以民生至高,積極動員轄區黨員開展結對幫扶服務﹔橙色代表志願服務。即在社區組織轄區內黨員、居民代表、大學生志願者、專職社工等組建“救急難志願服務隊”,立足困難群眾需求,開展急難救助、志願幫扶服務﹔黃色代表重點幫扶。即在社區針對低保戶、失獨家庭、空巢老人等重點救助對象開創黃燈戶管理,聯動“救急難志願服務隊”,開展常態化人文關懷活動,實現“補短板、托底線”精准民生救助﹔綠色代表心理關懷。即引入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入駐社區,開設心理輔導室,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鋪就心理咨詢綠色通道,為救助家庭提供心理慰藉與心理疏導﹔青色代表少兒發展。即社區積極嫁接社會資源,關注社會救助家庭青少年發展成長,動用醫療、教育、文化等資源,採取點、面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集體慰問和一對一重點幫扶﹔藍色代表健康生活。即社區為救助居民量身打造專屬醫療服務,通過簽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居民健康檔案、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健康管理等,綜合醫療資源定期為救助群體提供健康生活服務,讓急難防患於未然﹔紫色代表文體娛樂。即社區開展各種寓教於樂活動,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幫助社會救助家庭走出小家進大家,為困難居民帶來更多的“文化福利”。這“七種顏色”是“綜合體”的主要實踐內容,他們每年根據實際需求,不斷調查充實內容,使“綜合體”始終充滿生機活力。據民政部門工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綜合體”開展急難救助28次,志願幫扶服務50余次,開展民生服務活動127次,並與三彩育心心理咨詢師共同治愈多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走進笑童顏聽障兒童康復中心、至愛陽光康復機構、省立兒童醫院腦癱科等單位慰問和幫扶困境兒童,定期為社區救助群體提供免費義診等。

  “慈善服務綜合體”的“善”效應

  “綜合體”不拘泥於財物捐贈,而是注重整合社會資源,實施精准救助,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和能力參與到慈善行動中來,最大優化慈善的社會服務效應。《慈善公益報》記者在社區看到,許多地方都將合肥市慈善總會“31個重點慈善項目”制成宣傳畫張貼在宣傳欄內,群眾不僅喜歡,還根據自身力量參與其中。此外,蜀山區第二家“慈善服務綜合體”揭牌當天,就募集善款58.14萬元,其中物資1.8萬元。

  蜀山區某社區居民小殷(化名)天生腦癱,本該生機勃勃的時光被禁錮在行動不便的身體裡,日復一日虛度光陰,直到不久前,在竹蔭裡社區的幫助下,他得到了參加免費電腦培訓班的機會,學成歸來,他開了一家小店維持生計,黑白的人生才有了色彩。

  在蜀山區,“善”效應也在漸漸地影響著更多的人,以至讓“接受者”轉變為“給予者”。武美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她曾是一位重症病人,游走在死亡的邊緣,幸運的是,來自全社會的愛心人士向她伸出了援手,幫助她戰勝了病魔。“重生”后的武美以反哺社會為己任,一直活躍在慈善一線,為300多名病患募集善款,給病床上的他們帶來希望,此外,她還領養了一位殘疾兒童,毫無保留地給他一個溫暖的家,用武美的話說,對於身處困境的人,她感同身受,她有過雪中送炭的幸福經歷,也很想把這種溫暖的力量傳遞給更多人。

  “我們要深入挖掘和發揚合肥悠久濃厚的慈善文化傳統,對傳統文化瑰寶要深入研究,弘揚廣大,推進慈善文化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讓慈善事業真正深入人心,我們還要創新綜合體的運營理念、載體平台、方式方法等,向常態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大利用好新媒體,把慈善效應擴大化。”蜀山區慈善服務綜合體的工作人員對這種創新慈善模式倍有信心,“慈善服務綜合體項目會根據各個社區的實際情況,在各個社區推廣,為轄區裡的居民增加愛心、增加希望、增加機會、增加收入、增加福祉,最終增加幸福。”

  合肥市慈善總會會長董昭禮在調研“蜀山區慈善服務綜合體”后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在接受《慈善公益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綜合體”是新時代慈善事業的一大創新,是慈善工作走進基層的重要平台,是慈善精准助力民生的具體措施。希望“慈善服務綜合體”在全市的街道、社區和村鎮開花結果,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劉福享 記者 王希文)

(責編:初梓瑞、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