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愛心托起希望 助學成就未來

2019年11月25日08:57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希望工程啟動的時候,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就宣布:隻要中國還有一名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希望工程的崇高使命就不會結束。

  促進社會的公正,追求教育的平等,這是希望工程一直堅持不懈的初心和使命。

  1989年10月30日,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公益項目拉開帷幕。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青基會”)發起了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使命的希望工程。

  截至今年9月,全國希望工程已累計接受捐款152.29億元,資助家庭困難學生599.42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195所。這些簡單的數字背后是無數愛心的凝結和匯聚,是近30年來希望工程取得的碩果,更是中國經濟騰飛的見証。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

  如今,中國已經從“解決溫飽問題”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九年義務教育早在全國普及,“兩免一補”政策已全覆蓋,“人人有書讀”的願景早已實現。

  然而,希望工程並不止步於此,教育扶貧大有可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還要求必須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希望工程在促進教育發展、引領中國公益慈善、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在新時代,作為中國特色的公益慈善事業的典型,希望工程也將以高瞻遠矚的視角,向世界貢獻中國經驗。

  守初心: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為貧困學子送希望

  一個國家的發展靠人才,一個民族的振興靠教育。

  希望工程是一個時代的記憶,它以民間組織的方式大規模動員社會資源去援助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喚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

  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曾對希望工程作過效益評估,並得出結論:中國青基會發起並組織實施的希望工程,已經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民間社會事業。因此,希望工程被公認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為改善教育落后面貌而付出愛心的一座豐碑。

  上世紀90年代,希望工程先后發起“1(家)+1”結對救助和“希望小學”兩大拳頭產品,組織開展“希望工程百萬愛心行動”,號召全社會奉獻愛心、捐資助學。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干部群眾﹔從花甲之年的老者,到幼兒園孩子,大家紛紛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

  希望工程有一張“大眼睛”照片為很多人熟知。手握鉛筆頭的小女孩蘇明娟抬頭望著黑板,那雙又大又亮的眼睛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希望。在愛心人士的資助下,她順利完成學業並進入銀行系統工作。她把第一筆工資捐給了希望工程,此后每年都堅持捐款。

  還有許許多多像蘇明娟這樣的貧困學子,因為得到全社會的救助而改變命運,讓教育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他們曾經作為希望工程的受益者,如今,轉變為希望工程的資助者,用感恩的心反哺社會,將愛心接力棒傳遞下去。

  薪火相傳,孜孜前行。

  1990年5月19日,中國青基會在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援建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

  1993年,全國少年兒童用自己的壓歲錢捐建了第一所手拉手希望小學——西柏坡希望小學。

  1995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發起“千家企業建千校”愛心活動,捐建了陝西延安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他在給校長的信中表達了對孩子們的關心:“有機會通過捐建希望小學與你們建立聯系,很高興。幫助老區、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解決學生入學困難問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新時期扶貧工作的一項富有意義的內容。”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星光照亮蒼穹。

  在持續如潮的社會捐助下,一所所希望小學在大山深處、窮鄉僻壤中拔地而起,以每年760多所的速度遞增,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中國大地上,讓上萬所貧困地區的農村小學告別危房,讓萬千貧困孩子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在這裡盡情放飛希望。

  這些舉措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青少年因貧失學、輟學的問題,提高了農村基礎教育階段的入學率和升學率,而且推進了全民受教育意識的崛起,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教育落后地區和當地貧困學子打開了通向希望的大門。

  擔使命:與時俱進全面升級 將公益事業進行到底

  希望工程誕生之初,以推進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為己任,直擊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緊迫問題,充分響應時代和人民的需求之聲,對推進社會進步、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已經成為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我國社會參與和影響廣泛的社會公益事業,希望工程30年來的發展經驗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與時俱進,步履鏗鏘。從“沒學上”到“有學上”再到“上好學”,縮小解決城鄉教育差距,是新時代賦予希望工程的使命。

  在國家全面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后,希望工程全面升級,將資助對象擴大到高中(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將“救助”模式拓展為“救助-發展”模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根據受助對象的需求,學生資助模式不但動員社會力量,繼續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助學金,讓莘莘學子圓上學夢,而且還關注貧困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讓其參與勤工儉學、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項目。

  2006年,希望工程推出“圓夢行動”,幫助眾多農村經濟困難學生邁入大學校門,並由最初的簡單物質扶助更新為“學業資助+社會實踐+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資助模式﹔推出“激勵行動”,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服務,增強自信,培養責任,鍛煉和提升能力。

  同時,希望工程創新升級希望小學,推出希望工程快樂系列,援建快樂體育園地、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圖書室、計算機室等配套設施,協助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和教學環境。

  希望工程教師培訓項目、古詩文經典誦讀、研學夏令營、希望工程一堂課、志願者支教行動、足籃球及科技公益季等素質教育活動,讓更多農村孩子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資源,促進了農村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中國青基會設立希望工程緊急救災專項基金,制定了切實有效的災區青少年救助方案和災后重建方案。汶川地震后,希望工程開發出抗震板房希望小學,開展希望工程社工服務和“心靈守望計劃”,在緊急狀況下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安心學習、享受教育的良好環境。

  隨著國家對教育的持續大力投入,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讓孩子們吃上飯、吃好飯成為迫切需求。2009年以來,希望工程開始為鄉村學校配備“希望廚房”,讓孩子們吃上了熱飯。在配備廚房設施的同時,又增加了營養教育和體育運動,為農村貧困地區學生營養改善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成功范本。

  2011年,中國青基會根據公益組織自身定位,啟動“希望工程走進非洲”項目,在非洲欠發達地區資助建設希望小學,服務國家整體外交戰略。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30年來,希望工程緊抓戰略機遇,砥礪奮進,創新發展,走出了一條改善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和諧的中國特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之路。

  抓機遇:助力教育扶貧攻堅 希望工程大有可為

  當前,我國精准扶貧工作已經進入到“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和國家當前面臨的重大歷史使命,更是庄嚴承諾。

  脫貧攻堅,教育先行。教育扶貧是打好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和關鍵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大力發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讓貧困地區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希望工程各級實施機構按照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要求,聚焦教育扶貧,以共青團十八大提出的“希望工程助力脫貧攻堅10萬+行動”為目標,設立“希望工程10萬+精准助學基金”,將“三區三州”等重點扶貧地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作為主要資助對象。

  希望工程以實際行動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助力,充分發揮教育在扶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推進教育精准扶貧,有效服務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今后,希望工程將在改善農村地區基礎教育條件、提升素質教育等方面下功夫。中國青基會理事長郭美薦表示,走進新時代,希望工程要繼續堅持“助學育人”的宗旨,堅持把幫助農村低收入家庭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作為我們的使命,不斷拓展資助領域,深化希望工程內涵,在新時代創造新成績。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