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助學成長

好未來萬怡挺:用科技助力教育均衡發展

2019年11月27日14:58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小字號

  近日,GES 2019未來教育大會在北京拉開帷幕。好未來教育集團執行總裁萬怡挺與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黨委書記、理事長侯寶森,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李奕,國務院參事、友成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中國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陳紅濤以及昭覺縣教育體育和科學技術局副局長爾古打石共聚一堂,圍繞“科技助力教育均衡發展”主題展開深入討論。

好未來教育集團執行總裁萬怡挺主持“科技助力教育均衡發展”主題論壇

  以下為現場實錄:

  萬怡挺:

  今天大會的主題是教育為公,這個分論壇可能是最契合這個主題的,因為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科技推動教育普惠。

  教育為公,反過來說也成立,就是人人都為教育,或者說人民的教育人民辦。我們看到,參加本場分論壇的嘉賓有來自大城市相關部門負責人的,也有受益方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還有專家及公益機構的負責人。

  科技正在推動教育均衡,我經常看到一些大城市在談優質均衡,更多欠發達地區則在談普惠公平,所以我就想這到底是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的策略,還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這個話題想請教一下湯老師。

  湯敏:

  我最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新的科技能讓教育更公平嗎?

  我們是專門負責做農村教育的。城市的學校、孩子都應用互聯網,在新科技上快速奔跑,但是農村學校相對差一些。剛才我們看的快手,現在基本也在城市學校,農村學校連終端(、手機、平板電腦)都沒有,他們很難接觸到。

  大家都看過赫拉利寫的《未來簡史》《人類簡史》,未來的社會和科技怎麼發展,如果我們現在不抓緊的話,有可能會使這個問題更嚴重。

  現在從國家來說,各級政府,包括很多的公益機構,現在都在致力於這些工作,把優質的互聯網教育資源,首先要在農村地區,在貧困地區應用。特別是剛才說的小規模學校的地區,要趕緊推動。

  萬怡挺:

  湯敏老師更側重更關注於貧困地區的教育,也就是更關注普惠公平這一方向。

  我們今天請到了李奕主任。大城市中間也有很多教育不均衡的狀況,北京在解決大城市教育均衡問題中有很多好的探索,我想聽聽李奕主任對普惠公平和優質均衡這兩個問題是怎麼看的。

  李奕:

  一直非常關注科技怎麼推動教育的發展,在推動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是要不斷地提高質量、提高學生的實際獲得。另外一方面就是怎麼能夠做到更加公平和均衡。

  其實在這麼多年的探索當中,我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科技促進教育的公平與均衡,並不在於科技本身,是它越來越快了,還是越來越方便了,還是越來越人性化了?其實根本的變化和原因還是在於我們教育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聚焦在兩個關鍵詞上:

  關鍵詞一:育人方式。

  關鍵詞二:教育的治理。

  我們作為教育的供給者,像剛才談到的快手就是一種新型的工具,在這樣一種一種育人方式的變化下,科技能做什麼。如果育人方式和供給方式沒有做調整,知識單純科技進入的話,不僅不一定能夠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也許還會拉大差距。像剛才湯老師提到的,傳統的方式促進一個地區的發展,可能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差異,包括互聯網水平,甚至終端水平,會加大兩地的這種差距。根本上是要改變這種方式,這種方式的轉變在於我們需要深入去研究造成一個地區不均衡、不公平或者薄弱的因子是什麼,導致它出現問題的因素非常多,但是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可調整的,針對這些因子,我們如何用科技的力量去彌補它。我們也想給大家介紹一個案例。

  比如說貧困地區、相對薄弱地區信息比較閉塞,他的伙伴、老師不像在優質均衡地區的那樣視野廣闊,科技能否在改變資源,同時改變環境、改變同伴方面做一些工作?就像我們在座的各位,現在您手裡的手機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通信工具了,它改變了您的交友圈、改變了您的視野,改變了您原來的讀報的習慣,您已經變成一個社會人、世界人了,甚至如果您本領足夠高強的話,您也可以成為自媒體。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在這樣的推進過程當中,借助這樣的生活模式、學習模式的轉變,開始從一個農村的孩子,一個薄弱學校的孩子,真的變成這個地區的孩子,甚至變成聯系更廣泛的孩子,所以資源觀和環境觀的變化,是我們對當前科技、技術推進的一個重要的期待。所以我們高度關注4G到5G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當我們的固定終端變成移動端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我們現在在薄弱的地區、在貧困的地區,人手一個手機,老師、家長還是可以做到的,當這些東西發展起來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變化,當然在大城市我們也不會倡導每個孩子每天上學都在使用手機,但是它的背景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影響,這是我想談的這樣一個變化。

  待會兒我們還有一個小的案例。

  萬怡挺:

  一方面李主任談到在教育扶貧的供給側層面有很大的可以用科技提升的空間,我們在用科技推動教育均衡的同時,也要注意別讓科技造成新的不公平和新的數字鴻溝。實際上,李主任剛才提到了要精准施策的概念。其實公益如果用心的話,也可以做到真正精准的公益,針對不同的地區因地制宜,提供精准的教育扶貧方案,用科技助推教育扶貧的方案。

  提到個性化地用科技助推教育扶貧這項工作,我想各位嘉賓肯定都有一些記憶非常深刻的,能打動你的案例,今天請每位嘉賓給我們大家分享一個最能打動你的,用科技推動教育均衡的案例。

  侯寶森:

  應當說這次大會的主題是著眼未來的。我想我們光華科技基金會作為科技基金會,能投身到科技促進教育均衡這樣的事業上,有很大空間。

  我想給各位分享的一個小案例,目前我們在開展一個服務留守兒童的項目(童心港灣),這個項目的主要特點就是依托村委會建設一個場所,在村裡招募一位同伴媽媽,通過她來服務留守兒童的最后一公裡。當然我們還會通過縣的團組織來促進這個同伴媽媽的工作。這個服務主要是以親情的陪伴、情感的關懷和自護教育為主。

  在這裡我們也引進了信息化的手段,建立了這樣一個童心港灣的信息管理系統,首批12個省、100多個童心港灣的狀況、服務效果都可以通過信息系統進行全面的掌握。未來,我們還可以通過這個系統對同伴媽媽的服務給予支持,可以請我們放一個小的短片。

  李奕:

  我也准備了一個小短片,這個短片是北京在對口援助新疆和田地區中啟動的一個小項目,雖然是一個對口援助的項目,但是實際上在大城市內,在校際之間、區際之間、城鄉之間,道理也是成立的。在這樣一個小項目當中,我們努力營造一種新的成長環境,這種成長環境能讓遠在異地的老師之間相互交流。就像在同一個辦公室一樣。同時我們要重點訓練的一些項目和能力,能夠在每天、每時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邊界限制,借助技術去實現它。

  這個小項目運行了兩個月,先幫助和田地區的維族老師學習普通話。

  再多解釋一句,這些老師之間互相沒有見面,他們就通過手機端每天練習普通話,每天進行固定的訓練,完成這種交流。我們想要未來共同實現中國夢,共同發展進步,這在后精准扶貧階段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萬怡挺:

  北京市將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積累下來的經驗,復制到了對口援助新疆地區的教育扶貧上面,特別好。

  湯敏:在我印象裡面,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的場景,在廣西梧州一個山區學校裡面,大概隻有5到6個學生(都特別小),一個老師60歲了,他非常糾結,他說我到底應該不應該退休。他已經到退休年齡了,但是他不敢退休,因為他一旦退休以后,這些學生就會輟學了,因為他們離中心學校很遠,他已經在鄉村裡面堅持教學幾十年了,現在非常糾結,年紀也大了,而且這5、6個學生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的都有。

  正好,我們的項目下去,在那個圖片上就是拿一個小小的手機,這些學生就圍著這一個手機在看我們用互聯網給他送來的課。這些學生都非常認真地看,這個老師有了這些課以后,跟我們說:“我放心了,我現在可以不退休,因為我實在要一、二、三年級所有課都講的話我講不過來,現在有了互聯網以后,我可以像一個助教一樣幫助他們成長。”像這樣的學校后來我們捐了一個電視(更大一點的屏幕),就不用在手機上看我們的課了。像這樣的小規模學校全國還有將近10萬個(村小教學點),他們都急需用這種先進的科技,把好的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輸送給他們。我們希望與各類機構,包括好未來、新東方這樣的商業機構一起合作,把你們最優質的資源,用互聯網的方式送到這些最需要幫助的學校去。

  萬怡挺:

  我們經常在想,做教育扶貧或者教育均衡,難道是要把淘汰的技術或者說我們不用的資源給欠發達地區嗎?我們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把最好的技術、最優質的資源送往這些地區使用呢?應用在基層村小呢?湯敏老師講得特別好。

  陳紅濤:

  我給大家分享的案例是跟閱讀相關的,三年前我帶我兒子去了貴州,在我兒子的小房間裡面可能有幾百本課外閱讀圖書,他看到一個貴州小朋友他們家兄弟倆隻有一本課外讀物《格林童話》,讓他很震驚。現在有很多的公益項目在捐圖書館或者是圖書包,我們之前有這樣的項目。但是在前年我們和亞馬遜推出來電子圖書館項目,大家也可以通過短片了解一下這個項目。

  我們給每個學校配備50個(電子閱讀器),首批預存500本圖書,內容都是我們和出版社還有專家共同挑選的。我們和亞馬遜共同打造一個后台,根據后台能夠統計到哪些圖書是受這些小朋友們歡迎的,然后會根據數據調整新的書目到庫裡面去。

  萬怡挺:

  剛才陳紅濤分享的是用技術把更好的教育資源、優秀的內容推動到欠發達地區,我們可以拿技術去做教師培訓、學生培訓,也可以用技術把更好的資源、更好的教學內容送到孩子們身邊。

  爾古打石:

  我是來自四川省昭覺縣的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

  昭覺地處四川省的西南部,崇山峻嶺中除了山就是山。昭覺是國家級貧困縣,是全國彝族人口大縣。全縣有33.4萬人,其中98.4%都是彝族。彝族同胞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文字,在生活當中交流的都是用民族語言,普通話在當地使用率低,普通話說得不好(有些說不來、有些不敢說),可以說嚴重地阻礙了當地人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同樣,我們那裡的小孩兒上小學的時候,因為語言基礎不好,聽不懂老師講什麼,嚴重影響了當地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導致有些同學因為成績跟不上而輟學。

  昭覺是國家級貧困縣,我們當地老師待遇比較低,生活條件、工作環境都很艱苦,留不住老師的問題也是學習普通話的障礙之一。雖然我們很多老師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地工作,但是很多的人也像我一樣,普通話說得不好。雖然他們很想教書但不會用普通話教,就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同學們也無法得到標准的普通話學習的機會。

  到2018年初的時候,好未來集團就對我們昭覺的教育伸出了援助之手,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最好的教育設施設備免費送到我們昭覺,和我們當地的教育部門一起編寫了適合我們民族地區、適合當地少年兒童的教材。把一些教材編成視頻,這樣的話小孩子們非常樂意學習。

  現在昭覺全縣的2萬多學前兒童都在享受好未來和我們一起編制的視頻教材,小孩們學普通話也非常清楚,老師教起來也很輕鬆。特別是我們小手牽大手,在幼教、在小學通過視頻的教育,普通話教育很好,他們回去就教家裡的大人說,還要教弟弟妹妹學。

  現在我們彝族地區“學前學會普通話”這項工作在好未來的大力支持下,有了很好的發展。

  我相信通過好未來的幫助,我們那裡的小孩子“學前學會普通話”,長大走遍全中國已經不再是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當地的教育教學質量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孩童的輟學也會得到控制。

  萬怡挺:

  這幾個短片反映了一個共識,技術真的可以讓教育公益做到三個大規模:大規模的高質量、大規模的有樂趣、大規模的個性化。而且我們還發現,科技不僅能夠提升教育公益的效率,還可以提升教育的溫度,大家可以看到電子圖書館裡、課堂上,還有老師們開心的笑容,就可以知道科技也能夠幫助提升教育的溫度。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合作辦學。我想探討一下,在教育公益的過程中,在科技推動教育均衡的過程當中,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在專家看來,它會有哪些結合點,會有哪些結合的可能性?寶森秘書長是公益基金會的領導人,對這方面可能會有一些體會,這個問題我們問一下寶森秘書長。

  侯寶森:

  這個問題很專業,我們確實跟好未來有一個非常好的合作,這個月我們在成都簡陽(成都馬上要建設東部新城,把原來屬於資陽市的簡陽,整體劃轉給成都),它的教育狀況跟成都其他的遠郊城區相比差距非常大。我到簡陽小學參加了我們今天的童心港灣學而思學習卡的捐贈。他那個校長特別的期待,作為基金會把更多的教育資源帶給貧困地區。

  應該說我們跟好未來有一年多的合作,總的感覺好未來集團確實有很多創新點,特別是我去參觀看到可以通過遠程來了解孩子的學習關注度這套系統。我感覺好未來對於教育質量提高意義確實很大。

  我的主要認識是,民辦教育肯定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但是民辦教育在我們傳統的理解中,可能是更貴但是質量更好的。但我覺得要再加一個,就是更有社會責任。這樣的話,就實現了它的出發點,也是我們現在講的“不忘初心”,能夠實現最終的均衡,既實現民辦教育的發展,讓更多的孩子們受益。

  通過跟好未來的接觸、項目的合作,我認為民辦教育在科技促進教育均衡方面,會有很大的作為和空間。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普通大眾的夢想,但是確實這個夢想跟現實恐怕會在相當長時間內有一段距離。我們作為基金會跟這樣的教育機構合作,就是為緩解或者是拉近這樣的距離。謝謝!

  萬怡挺:

  感謝寶森老師,其實不僅是好未來,像我們和新東方有情系遠山基金會,十多家的教育企業都加入了情系遠山,一起在做公益。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科技企業在跟我們一起做公益。

  我下一個問題想聽一聽各位嘉賓,對各種的利益攸關方,像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基金會、公益機構,之間怎麼樣去互動,怎樣更好地去形成合力,用科技去助推教育的均衡?李主任從您開始。

  李奕:

  這個話題也是一個長久的話題。實際上我們在今天看這樣一個話題的時候,用這樣一句話來去形容,就是:科技在助力教育供給側結構的調整,而在教育的供給側結構當中,其實公辦和民辦是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隻不過在自己運行的過程中,在提供教育服務和教育供給的過程中,它們都表現出了不同的優勢和特色。

  所以我們很難說一定是公辦的提供高品質,民辦的提供就一定是低質的。因為未來社會的發展,每個孩子的成長包括我們這個國家、民族,對未來一代的需求,也是要發展他們的個性,發展他們的特長。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去年的教育大會給我們提出很重要的目標,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的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應該是攜手發展。在最近我們關注到兩方在各自不同領域有優勢的地方,通過科技、大數據可以進行打通和加工。比如說公辦教育更多的是每天正常的在校教育,它對學生的數據積累應該是日常的更加全面的。但是我們也關注到一些民辦教育和培訓機構,它的數據來源是面向全國的,它在對一個學生的問題診斷,特別是學科問題的分析上,有更大的數據支撐,比我們單個地區的發展或者一個學校的地區積累可能有更多的優勢,能不能在這方面有更多的打通。因為我們最終的目標是,不論公辦也好民辦也好,都是服務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面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培養合格和可靠的一代。如果我們堅守住這個目標的話,各自的優勢和成長空間就能夠找出來。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技術給我們提供很多可能。突破原有的時間、空間、人員的邊界和障礙,形成一種新的虛擬空間當中的合作。所謂的大數據也好,所謂的雲計算也好,所謂的區塊鏈思想,在基礎教育領域的這種貫徹和推進也好,其實都有很多的發展空間。謝謝!

  萬怡挺:

  教育不分體制內外,校內校外合作育人,湯敏老師您怎麼看?

  湯敏:

  我覺得教育分三個部分,第一主力是政府,不管是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幼教教育。第二個是企業,很多教育企業,第三個是有一批公益機構也在做教育。政府這個主力軍我們不用談都很清楚,從企業到公益機構,往往我們做兩個事情,一種是錦上添花的部分,一種是雪中送炭的部分。

  總體上來說我們的企業做教育主要還是在做錦上添花。公益的機構因為公益本身,他們主要應該做雪中送炭。但是這也不排除我們企業也在做雪中送炭。剛才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好未來也到農村去幫助。那麼大家想一想,把企業和公益加起來跟政府比起來,它是一個很小的量,政府的投入有多大,從人員、資金,從長期的參與,從政策的掌握,從行政的推動。所以從我們的企業來說,從我們的公益來說很小的一個量。

  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是我們很多的企業,我們很多的公益機構還是在單打獨斗,我們也各自在做一些事情,所以我覺得未來如果我們的企業,如果我們的公益機構,想在雪中送炭上做得更好,我們就要配合政府把事情做得更好,真正解決我們貧困地區問題,那麼我覺得我們一個方向就得聯合起來。

  農村學校,不僅需要圖書,我們是在做教師培訓的,也不僅是教師培訓,也需要普通話。它是一個全方位的。如果我們都單打,就都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所以我們想聯合起來,整體把它打成一個包,一起送下去,配合政府,我們在前面做一些實驗,把這些包送進去,在最貧困地區看行不行,行的話大規模推廣由政府來推廣,我覺得這樣是做好一個分工、一個合作,最終我們還得依靠政府,把這個大規模推廣。因為對貧困地區來說,任何一個公益機構,任何一個企業,哪怕我們都捆在一起也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謝謝!

  萬怡挺:

  談的非常好,人人都為教育公平貢獻一份力量。

  紅濤是屬於咱們的教育公益機構的國家隊,所以我覺得紅濤你可能對這個問題有很多思考,能夠給大家分享一下嗎?

  陳紅濤:

  我非常認同李主任和湯老師的觀點,所以我再從另外的一個角度嘗試感受這個問題。優質教育包括科技助推優質教育的提升,在城市是有人買單的。在民辦教育這一塊,是城裡的家庭在為這塊的投入買單,到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這樣的科技教育、扶貧教育誰來買單,其實主體買單還是要靠政府,但是對於貧困地區來在財力方面,解決基礎服務的話由政府承擔。但是更高的前沿工作的話,誰來買單,我想應該是一個共同的買單機制,政府還是要大的投入,和大的機制的保障,基礎設施包括通網通電的投入。還有就是我們這些科技企業、教育企業、民營企業,大家有責任有擔當,你在農村這部分的投入,就不是以賺錢為目的了,大家是以做公益的這種社會責任擔當來分擔投入和成本。這個可能是有一定難度。還有不足的是靠誰?公益機構可以發揮一部分的作用,我們通過公益機構動員捐贈力量,彌補貧困地區家庭不能承擔的費用由我們來進行社會的動員,進行一定的補充,這樣的話大家共同為貧困地區科技助力教育的共同買單機制。

  萬怡挺:

  教育公益也要講效率,科技能夠去提升教育公益的效率。我們盡量用更少的成本去做更多的教育公益。

  最后我想就是說,因為我們是未來教育大會,最后一個環節,請各位老師對未來如何用科技推動教育均衡去做一些暢想?

  爾古打石:

  我希望好未來AI智慧老師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們的教育工作,也期待著各位教育家、各位企業家、愛心人士、慈善機構,給我們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對我們民族地區教育工作多多支持,期待著我們大涼山的小孩在你們的支持下,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謝謝!

  陳紅濤:

  希望科技助力教育,能夠在未來促進教育均衡的過程當中發揮主力軍和杠杆作用,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謝謝!

  湯敏:

  用傳統的辦法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是無解的,因為能真正提供好的教育就得靠老師,好的老師總是少數的。

  所以我覺得教育公平,未來希望就在科技上,因為科技是有可能把優質的教育資源一直插到最底層的,我們做的實驗“雙師教學”,把北京人大附中的課直接開到鄉村學校去,這些學校做了3年的實驗,它確實極大提高了當地的教學質量。

  李奕:

  我一直也在想這個問題,最近大家可能看到報道了,我們北京的一些學校把5G網都鋪到學校了, IPad、電視,什麼技術、互聯網已經到這樣的程度下,如果就北京地區來講,就我們一部分學校來講,再去憧憬科技對教育的影響,北京還在缺什麼?我們對教育的資源,教育的環境,以及未來的教育發展,還希望科技助力什麼?我覺得他們缺同伴。北京的孩子雖然生活在這個城市裡,但是他們沒有河北的小伴,沒有可能經常跟大涼山的同學交流,北京的老師更多的看到的是北京自己的同事,但是他們有沒有一個維族的同事共同交流一些教育教學的成果?有沒有跟上海、黑龍江、廣州的老師進行交流?未來世界的發展,未來教育的發展,需要有更廣闊的資源觀和環境觀,所以我也在想,我們對教育的期待,希望給孩子擴展更豐富的視野,更豐富的資源。

  可能大涼山的小朋友小伙伴就是我們重要的攜手的這種學習資源,我們對未來中國和中華民族未來一代的培養,我們期待這些孩子身上除了簡單的學科技能、知識方法之外,他還要對這個國家對這個民族有了解有責任感有擔當,所以我在想未來的技術,未來的電子郵件也好,未來的5G也好,能不能讓這些小伙伴之間有更多的關聯。

  比如我們學習“一帶一路”能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跟寧夏、烏魯木齊這些沿線地區的孩子們有更多的交流,甚至不排除有全球的朋友。我想國家的發展可能對未來人才會提出這樣的需求。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去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擔當,以及國家情感和民族意識。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想凝聚一句話,叫做“科技促進育人方式的變化”。剛才大涼山的這些孩子再戴著耳機對著終端看的時候,不再是簡單學習資源和軟件,能不能跟北京的一個學校和孩子留下電子郵件,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交換一篇作文、一張圖片,讓他們之間相互增加了解,雖然他們現在還沒有走出大涼山,但是他們的視野和感覺是不一樣的,謝謝!

  侯寶森:

  我想科技在未來給我們很多的期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

  我記得我們上學的時候,當時《第三次浪潮》提了一個很大的命題,高科技帶來人類情感的枯竭。如果隻有高科技,人的社會組織形態會受到巨大沖擊,我們看當時的科幻電影,這個人發明了一堆機器人,最后控制了國家,當然他最后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是人還是機器。

  科技發展確實需要公益組織從人的情感入手,讓孩子得到幫助還要激發內在的對科技科學的熱情,對國家的愛,對人類理想的追求。

  所以,站在今天看未來,一方面我們要期待科技給我們人類帶來更大幫助,同時人類確實需要掌控這樣的技術,能夠在高技術發展中實現高情感融合。

  謝謝!

  萬怡挺:

  各位嘉賓都分享了他們對未來用科技助力教育均衡的一些暢想。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有效手段,在座的各位都重任在肩,今天我們都看到了科技助推教育均衡的這種可能性,無論在提升教育公益效率、放大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溫度方面,都存在比以前更好的解決方案。未來我們將繼續關注這個話題,我們也希望教育企業、教育公益機構,包括政府及專家學者,能攜起手來,為科技助力教育均衡持續的付出愛心,謝謝大家!

(責編:初梓瑞、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