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父子“船醫”成村民健康的守護神

2019年12月12日10:03 | 來源:慈善公益報
小字號

  “這父子倆,我們一天都離不開,他們是我們的健康守護神。”60歲的渭河村村民史先生說。史先生所在的渭河村是山東濟寧市微山縣高樓鄉一個四面環水的村落,1400多名村民與外界交流隻能靠船。由於偏僻和不便利,早些年村裡僅有楊付義一名醫生。后來,楊付義的兒子楊傳來從衛校畢業后子承父業,與父親攜手為村民服務,這一守就是23年,這對父子便也成了渭河村村民健康的“守護神”。

子承父業當“船醫”

  1971年,楊付義離開渭河村,去了微山縣衛校學習。畢業后,他先去了一家衛生院工作,可心裡始終惦記著渭河村的相親們。“我從小在渭河村長大,知道村裡人看病有多難。如果我不回來開個診所,村民有點病就得走20裡的水路,上了年紀的老人更是折騰不起。”憑著這個信念,楊付義回到了渭河村,將一艘3米多長的小木船改造成了村裡唯一一家衛生室。“我年紀大了,精力跟不上了,可渭河村衛生室得繼續開下去。”楊付義說,他有5個孩子,4個選擇學醫,自己十分希望有一個孩子能回來到渭河村,繼續給村民們看病。

  盡管從小受父親影響,但楊傳來起初卻沒有打算子承父業,他渴望走出去擁抱外邊的世界。1996年,楊傳來從濟寧衛校畢業,被分配到微山縣人民醫院工作。得知這一消息后,他心中十分歡喜,可隨后就猶豫了。打小就跟著父親行醫的楊傳來知道,父親和村民之間早已超越了醫患的關系。深思熟慮一番,楊傳來決定收拾行囊回到渭河村,自此便扎下根來。23年來,無論白天黑夜,無論春秋冬夏,楊傳來總是隨叫隨到駕船出診,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船醫”。

劃著小船去問診

  渭河村四面環水,出行是個大難題。起初,楊傳來搖著小船“行走”在各家村民之間,但有的病人必須及時送到大醫院治療。為此,他把辛苦攢下來的幾萬塊錢買了一艘速度比較快的機船。“小船靠手搖速度慢,容易耽誤治療。這片水域老年人居多,作為醫生我有責任送他們及時治療。”楊傳來說。

  “俺老伴年紀大了,冬天連床都下不了,感冒發燒全靠楊醫生上門打針。不論刮多大風、下再大雨,隻要給他打個電話,他准能到。”70歲的村民王女士感激地說,楊傳來總是帶著醫藥箱,開著他的小船到家裡詢醫問診。“我們爺倆從來不放假,手機24小時開機。”楊傳來說,因村民一有需要就會打電話。在渭河村,最常見的疾病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但突發性疾病就大不一樣了。很幸運的是,在他們的治療和轉診下,沒有一戶人家因為耽誤治療而發生意外。

  前不久,村裡兩歲的小旭出現了高熱驚厥。楊傳來回憶到,小旭爸爸一口氣將機船開到了衛生室門口,來不及等船停穩,楊傳來一腳踏上去,鑽進船艙檢查小旭情況。簡單處理后,楊傳來便駕駛機船快速穿梭在微山湖上,並提前叫了車在渡口等待,一上岸立即送到醫院治療。

隻要村民需要會一直堅守

  現如今,湖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隻有老人和孩子,不少老人都失去了勞動能力,沒有經濟收入,但渭河村的漁民從不擔心看病問題。十裡八鄉的村民都知道,在渭河村楊家父子那裡,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老年病號可以“先看病后付費”,等到年底老人的子女從外地回來了再支付。“沒有錢,手頭緊就賒著,寬裕了再給也一樣。”楊付義說,看病不是為了發財,要是多收錢,自個良心也過不去。

  村民徐成英的家距離衛生室500米左右,孩子外出打工,家裡隻有老兩口互為依靠。因為患上風濕病,徐成英長期臥床,每年到了冬天病情更嚴重,家庭困難。接手衛生室后,楊傳來堅持一周來徐成英家巡診一次,每次都帶著針劑、藥物,醫藥費也只是象征性收一收。

  數十年如一日給村民看病,貼心的服務換來村民們的贊譽。“隻要村民需要,我們父子倆會一直干下去。”說話時,楊傳來看著父親楊付義,臉上的笑容溫暖而堅定。(劉志尚 劉道倫 記者 張迎迎)

(責編:初梓瑞、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