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護佑生命 一路前行

——記抗疫斗爭中的醫務工作者(下)

本報記者  白劍峰  王君平
2020年08月21日10: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征,成為火線上的中流砥柱。

  哪裡有危險,就往哪裡沖。從年逾古稀的院士專家到“90后”的年輕醫護人員,54萬名湖北省和武漢市醫務人員沖鋒在前,4萬多名軍地醫務人員馳援湖北省和武漢市,數百萬名醫務人員戰斗在全國抗疫一線。

  同時間賽跑,與病毒抗爭。廣大醫務工作者不畏艱險、負重前行,筑牢人民健康的防線,彰顯了敬佑生命的崇高精神。

  “我年輕,讓我沖在前面!”

  3月10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武漢一線,充分肯定了醫務人員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作出的重大貢獻。北醫三院兩位“90后”醫生王奔和吳超深受鼓舞,3月11日,他們代表北京大學三家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34名“90后”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

  自2月8日起,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員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獨立開辟危重症新病區。每次上班,王奔都要為幾十名患者一一問診。雖然他年輕力壯,但是穿著防護服在重症病房查房,還是相當消耗體力,每查幾個病人就得休息幾分鐘。有一名患者看到了,豎起大拇指說:“年輕人,有擔當!”

  有一天,吳超接診了重症患者郭阿姨。當時她嚴重呼吸衰竭,需要無創呼吸機治療。疾病的痛苦,讓郭阿姨一度不配合治療,呼吸機面罩阻礙了醫患之間的正常交流。“不能用語言交流,就用筆寫,通過文字來交流。”吳超與郭阿姨之間開啟了筆尖上的對話。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郭阿姨逐漸適應了無創呼吸機,病情好轉。

  “我年輕,讓我沖在前面!”在武漢的重症病區,這是北大人民醫院創傷救治中心“90后”醫生劉中砥最常說的一句話。

  劉中砥的父親生前也是一名醫生。非典那年,父親作為科室帶頭人沖在第一線,負責影像學檢查。今年初,得知要派醫療隊馳援武漢時,劉中砥毫不猶豫報了名。他說:“從未像現在這樣,感覺離父親如此近,也從未如此強烈地感受到作為一名白衣戰士的自豪。”

  在醫療隊裡,劉中砥是“哪裡需要到哪裡”的“螺絲釘”。他負責治療一對母子,當時老人剛失去老伴,精神狀態不太好,但每次查房,她都會不停地說“謝謝”……“即便隔著防護鏡和一層厚厚的霧氣,我也能看到他們眼裡的光。為了挽救生命,再苦再累也值得!”劉中砥說。

  “這份工作能守護一座城”

  “隻要有需要,我隨時可以進入P3實驗室核心區。”這是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副研究員黃保英的承諾。

  P3實驗室核心區是距離病毒最近的地方。黃保英先后進入P3實驗室工作300余次,分離到了6株可穩定傳代的新冠病毒、選育了3株新冠滅活疫苗毒種、完成了2000多份血清的中和活性評價、開展了多個疫苗的動物保護效果評估……她是首批臨床樣本的檢測骨干、首株新冠病毒分離株的完成人、首批滅活疫苗株的選育者、首個新冠動物模型的貢獻者,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貢獻。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火”了。北京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舉行了160場,龐星火參加了108場。最緊張的時候,龐星火平均每天隻能睡兩三個小時,熬過多少次通宵都不記得了。

  6月11日,北京市出現一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龐星火帶領現場工作組成員第一時間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迅速展開病毒溯源工作。通過對第一例患者細致的現場流調,在最短的時間內鎖定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阻斷疫情傳播爭取了主動權。

  “都說疾控工作苦、累,但我一點也不后悔。這份工作能守護一座城,能為老百姓帶來健康,這就是價值所在。”龐星火說。

  2月6日,北京方庄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臨危受命,馳援武漢。吳浩在調查中發現,武漢社區防控存在漏洞,街道上雖然人少了,但社區沒有實行封閉管理。當晚,吳浩向上級提出建議:立即封閉小區。2月14日,武漢市對住宅小區進行封閉管理。

  北京新發地市場聚集性疫情發生后,吳浩第一時間帶領專家進駐社區,及時發現疫情防控中存在的漏洞與問題,提出針對性意見建議,不斷優化社區防控策略。他說:“社區是防止疫情擴散的第一道閘門,也是防止疫情輸入輸出的最后一公裡。隻有筑牢社區聯防聯控的基石,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每一天都像是在考場上”

  馳援湖北,趕赴綏芬河,轉戰舒蘭……作為一名感染控制專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李六億的目標是:打勝仗、零感染。

  回憶起初到武漢的情景,李六億感慨萬千。“雖然患者基本都戴著口罩,但佩戴方式大多不正確。”發現漏洞馬上補,李六億不僅幫助醫院改進建筑布局、做好醫患分流、理順防護流程等,還幫助醫院聯系調配防護物資。

  支援湖北醫療隊員都要經過嚴格的感染防控培訓。駐地酒店、醫院的樓間……隻要有空地,都是李六億團隊的培訓場所。

  武漢客廳、洪山體育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等三家最早被改建成的方艙醫院,幾乎都在啟動改建后48小時內投入使用。不同的場館,建筑布局、條件設施等都不同,李六億和同行們設計出“一館一案”,保障每個方艙醫院都能有呼吸道傳染病感控基本的“三區兩通道”。

  雷神山醫院採取“邊建設、邊驗收、邊培訓、邊收治”的模式。為了保障醫院感控達標,李六億多次查看現場,幫助制定感控策略。“每一天都像是在考場上。每到一地,各種疑問和難題扑面而來。”為了答好每張“考卷”,李六億一直在與時間賽跑。

  病區啟用的前一天,一位焦急的護士長剛見到李六億,就一口氣問了一連串問題,從病區設置、病人安排,到保障醫務人員不感染。“不要急,咱們一個一個解決。”李六億說。當梳理完最后一個問題時,護士長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我一定要讓大家平安回家!”在武漢堅守72天之后,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醫師吳安華兌現了承諾。結束醫學隔離觀察后回家第二天,他又接到國家衛健委通知出征黑龍江。等到黑龍江疫情防控形勢稍穩,吳安華又再度逆行出征吉林。“我的職責是幫助一線醫務人員建起安全防護牆。隻有讓醫護人員百分之百掌握防控知識,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吳安華說。

  1月就趕赴武漢的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二科主任蔣榮猛,最多時每天有六七場面授課、跑六七個培訓地點,累得嗓子都說不出話。5月4日,剛剛返京休整7天的他,再次受命赴武漢開展督導工作,直至6月15日返京。蔣榮猛說:“直面疫情,是傳染病醫生的責任。”

  “科普就是把防控策略跟公眾溝通,科普和防治策略是一體的,不可能分開來。”疫情防控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成為“網紅”。他堅持通過“華山感染”公眾號撰寫科普文章,紓解公眾的恐慌心理。他主編的抗新冠手冊供免費下載,還被翻譯成10余種語言。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21日 02 版)

(責編:王仁宏、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