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挪窮窩開啟新生活

2020年08月24日14:30 | 來源:慈善公益報
小字號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挪窮窩開啟新生活


  “以前沒想過能住上樓房,開始還怕住不習慣,現在家人都喜歡住在這裡。”在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三村鄉,王才發坐在自家的新房裡笑得格外燦爛。2018年中秋節前夕,王才發作為村裡的首批搬遷戶,搬到了攏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家,從此告別了“看到屋,走到哭”的歷史。

8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八月的撒瑪壩梯田綠意盎然。美麗的紅河風景秀麗,萬畝梯田風光旖旎,但由於歷史、自然、區位等諸多因素,在過去,當地社會發育程度低,發展基礎薄弱,經濟總量小,貧困程度深。

“以前在村裡,家家戶戶的房子都漏雨,雖然大家都種地,先不提產量,就算遇到大豐收,農作物也拉不回來,愁死人咧!”王才發對記者說道。

據了解,在2001年至2011年,紅河縣先后被列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國56個滇西邊境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也是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有8個貧困鄉鎮、88個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079戶122335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39.1%。

面對如此深度的貧困情況,自2014年起,該縣縣委縣政府制定脫貧方案,變生態優勢、文化優勢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把旅游產業作為實現縣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旅游開發、脫貧致富、城鄉統籌發展有機結合、齊頭並進,力爭通過全境式旅游開發,實施全域性扶貧帶動,從發展滯后到后發趕超,實現與全省、全州同步邁入小康社會的目標。

今年5月17日,雲南省政府宣布紅河脫貧摘帽,全縣8個貧困鄉鎮、8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23807戶11.7455萬人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截至6月30日,全縣剩余1272戶4880人未脫貧人口已達到脫貧退出標准。

一組組亮眼的數字是紅河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苦干實干交出的脫貧攻堅合格答卷。2014年來,紅河縣累計實現減貧11.718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9.1%下降到2019年末的1.57%。

住上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

投入扶貧資金10.5億元,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成43個易地扶貧搬遷新村,讓2691戶居民搬進了新家……“搬新家、住新房、開啟新生活。”如今,紅河縣易地扶貧搬遷為群眾實現了“安居樂業”夢。

走進紅河縣迤薩鎮西湖小區,到處綠樹成蔭、鮮花盛放。小區中的文化活動廣場上,幾位老人正說笑聊天。今年62歲的李呼者告訴記者,2019年,他們一家三口從洛恩鄉草果村委會搬遷到西湖小區。“以前從沒想過能住進漂亮的小區、住上樓房,我們一家人都喜歡住在這裡。”李呼者高興地說。迤薩鎮西湖小區是紅河縣2018年-2019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佔地面積140畝,安置了來自11個鄉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480戶2297人。

“目前我們已順利完成9個搬遷點709戶3116人的搬遷安置工作,所有安置點的村內道路硬化、飲水工程、活動室、集中養殖區、路燈亮化工程、村內綠化工程等已全部完工。”三村鄉鄉長李智晶說。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截至目前,紅河縣所有搬遷安置點已全部竣工並搬遷入住,2691戶1290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安居夢”。

搬遷一戶 脫貧一家

“穩得住、能致富”。據了解,為了讓百姓真正過上好日子,紅河縣通過扶貧車間、轉移就業縣內就業、光伏扶貧、公益性崗位等扶貧措施,讓搬遷群眾真正實現“搬遷一戶、脫貧一戶”的目標。

據了解,當前紅河縣已創建了30家就業“扶貧車間”,就地安置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289人。2019年,紅河縣招商引資引進的雲南錦澤制衣有限責任公司建成並順利投產。如今,每天都有68名當地工人在該公司工作。

“我們制衣廠用工優先考慮的就是搬遷群眾,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每名工人平均每個月可以領到保底1500元的工資。”公司負責人季明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紅河縣緊盯就業“造血”這個關鍵,以紅河谷30萬畝熱區綜合保護開發為牽引進行片區開發,推行生態雞、食用菌、生豬養殖、熱區水果等產業易地集中種養模式,轉移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21628戶42830人,勞務產業到戶率達86.2%;就地開發鄉村公共服務崗位2474個,組建14個生態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吸收2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退耕還林和面山綠化,續聘或新聘生態護林員1964人,實現了搬遷群眾家門口就業,開啟了幸福新生活。(記者 李馨)

(責編:王仁宏、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