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為了改善老人居住條件,北京市探索適老化改造

讓老年人生活更舒適

本報記者  申少鐵
2020年09月25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北京市海澱區北下關街道南裡二社區經過適老化改造后,老人生活更加方便。
  圖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門口,腿腳不便的老人依靠扶手出門。
  本報記者 申少鐵攝

  北京市海澱區北下關街道南裡二社區經過適老化改造后,老人生活更加方便。
  圖為社區中部設置了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方便老人就近就醫。
  本報記者 申少鐵攝

  北京市海澱區北下關街道南裡二社區經過適老化改造后,老人生活更加方便。
  圖為社區內的安馨居家適老化改造體驗館內展示各種居家適老化產品。
  本報記者 申少鐵攝

  今年7月,民政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推動各地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照護條件,增強居家生活設施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5億。當前,還有不少老人生活在老舊小區裡。為了改善老人居住條件,各地紛紛探索適老化改造。適老化改造后,老人的居家養老生活有哪些改善?如何進一步完善適老化改造?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小區改造,出行更便捷

  對老舊小區的居住環境、出行環境、健康環境、服務環境、敬老社會文化環境五大方面進行升級改造

  “人行道與車道分離,出行既安全又方便。”最近,記者來到北京市海澱區北下關街道雙榆樹南裡二社區的北門口,一名散步路過的老人對記者說。該社區北門有兩個入口:左邊入口是車道,供小汽車進出,右邊入口是人行道,中間用約10米的綠植隔開。

  沿著橙色的人行道從右邊走進小區,看到一個帶廣場的小公園——海棠園。園內的小路兩邊和涼亭內都裝有木質長凳,老人散步累了坐在上面休息。“這個小園子是去年改造完成的,主要是為社區老人提供一個休閑活動的場所。”北下關街道市民活動中心主任郭聰利說。

  小公園的盡頭是養老助殘管理服務中心。中心的兩個大門門口都安裝了木質扶手。此外,社區內的每棟居民樓的大門前都裝有木質扶手。“木質扶手,老人扶著會感覺更舒服,如果是金屬扶手,夏天會燙手,冬天會凍手。”一名社區干部介紹。

  小區人行道邊顯眼的位置安裝有紅色的報警樁。社區干部介紹,小區內一共安裝了12個報警樁,一旦有老人跌倒或發生意外,可以第一時間一鍵報警,工作人員能在1分鐘內趕來救助。

  “我是新裝電梯的受益者。”正在養老助殘管理服務中心咨詢家庭病床的李大爺說,去年7月底,他住的樓安裝了電梯。當天晚上,他突發腦溢血,被緊急送到醫院搶救。“我住在四樓,這要是在以前,沒有電梯,他們抬著我走樓梯,可能就耽誤搶救了。”

  在小區中部位置有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郭聰利介紹,衛生服務站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派出機構,平時會有醫護人員值班,老人有小病都能看,如果老人不能出家門,醫護人員還會上門給老人看病。除了就醫,衛生服務站還新增日間照料、健康指導、心理慰藉等老年服務項目。

  “沒有改造前,小區非常破舊,環境也亂,看著都不舒服,更別提老年人在裡面生活了。”李大爺回憶,他在小區生活快30年了,親眼見証了小區從新變舊,再由舊變新。

  郭聰利介紹,去年4月,海澱區政府出資,將南裡二社區作為北京市首個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試點,對老舊小區的居住環境、出行環境、健康環境、服務環境、敬老社會文化環境五大方面進行升級改造,方便老人出行和生活。

  室內改造,居家更安全

  預防老人在家中意外跌倒,最好的方式就是對老人的居家環境進行適老化改造

  “我家去年進行了適老化改造。一是日常生活確實方便多了﹔二是以前總擔心摔倒,現在更安全了。”家住雙榆樹南裡二社區的馬爺爺說。

  馬爺爺走出電梯,到自家大門還需要下一個十幾級的樓梯。隻見他左手抓住新裝的扶手,右手扶著樓梯扶手,慢慢走到了自己的房門口。家門口和走廊也安裝了扶手,一直延伸到他的臥室。

  馬爺爺的床沿裝了一個黑白色的扶手。馬爺爺起身上下床可以抓著扶手,睡覺的時候不小心滾到床邊也能擋住。床下還裝有感應燈,馬爺爺晚上起夜,就能自動亮起。

  馬爺爺臥室的門框上、衛生間的馬桶邊和洗澡間都安裝有感應器。馬爺爺隻要長時間沒有通過門框,或者超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和洗澡摔倒,感應器就會報警,社區就會派人到家中查看情況,以防發生意外。

  郭聰利介紹,雙榆樹南裡二社區對99戶80歲以上老人和重度失能老人家庭進行家庭居室適老化改造,包括配置防滑墊、感應夜燈、連續把手、洗澡椅等方便老人自理的設備。此外,還配置了智能設備,實現就寢、習慣化動作、如廁、洗浴等數據實時監測,如有異常,老人家屬和醫護人員能第一時間掌握情況。

  智能化改造家具和電器也是適老化改造的一個有益探索。

  “小度小度,打開窗帘。”窗帘應聲開了。

  “小度小度,打開頂燈。”客廳頂燈立刻開了。

  這是記者在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街道的張大媽家中看到的一幕。張大媽年近七旬,腿腳不靈活,坐久了會麻木,突然起身很容易摔倒。此前,百度公司與大柵欄街道養老驛站合作,派技術人員到100多位老人家中,對窗帘、電燈、空調等家具和電器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張大媽就是受益者之一。改造完成后,老人隻需通過說話控制智能音箱,即可操控家具和家電,避免了起身走動摔倒的風險。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居家養老的一個痛點是容易發生意外跌倒,主要原因是居家環境不適合老人活動。”北京安馨養老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孔悅說,預防老人在家中意外跌倒,最好的方式就是對老人的居家環境進行適老化改造。隻有老人居家環境更安全了,居家跌倒的風險才能有效降低。

  不斷探索,設計更優化

  有關部門應出台適老化產品的標准,讓行業有規矩可循。生產企業應多從老人角度設計產品,提升相關產品的質量

  近年來,各地不斷推進適老化改造工程。上海、南京、廈門等城市在老舊小區開展了以政府購買為主、聯合社會組織開展的小范圍改造。但適老化改造總體還處於探索試點階段,有待進一步優化推廣。

  專家認為,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缺乏標准。早在1999年,原建設部頒布了第一部與適老化住宅設計有關的《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2018年,住建部頒布了《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設計標准》。這兩部國家標准都是圍繞為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服務的公共建筑和場所而制定,但對於在老舊小區的居家養老,一直以來都缺少建設的相關通則和標准。業內人士表示,缺乏改造標准,容易造成“一企一標”,改造后的產品和服務質量也參差不齊,有關部門應盡快出台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改造標准。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於一凡曾針對上海市既有居住環境進行調研,他發現老年人對適老化改造的參與熱情並不高,僅有不足一半的受訪老年人願意參與適老化改造的意見征集。“實施改造的資金和改造期間的臨時安置問題,是受訪老人的最大顧慮。”於一凡說,大部分老年人缺少在施工期間的臨時安置去處,對改造能夠帶來的改善缺少樂觀預期。

  “由於老舊小區的房子空間狹小,特別是衛生間和洗澡間太小,考驗著適老化改造企業的業務水平。”孔悅介紹,技術人員應該先上門查看實際環境,了解老人身體狀況、生活習慣等,要聽取老人的意見,從而對室內改造進行個性化設計。“適老化改造不是裝修,最好不要動原來的裝修,這樣老人也不用離開家,對適老化改造的接受度也就提高了。”

  “適老化改造離不開高質量的適老化產品。”孔悅說,一些參與適老化改造的企業發現,市場供應的適老化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標准不一,沒能做到為老人“量身定制”。她建議,有關部門應出台適老化產品的標准,讓行業有規矩可循。此外,生產企業應多從老人角度設計產品,提升相關產品的質量。

  於一凡認為,我國適老化改造需求巨大,單一靠政府財政投入難以為繼。她建議,開辟包括公共財政、福彩公益金、保險金和社會資金共同構建的資金渠道,出台更多優惠政策,吸引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對老齡事業進行投資或捐贈。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5日 19 版)

(責編:邢鄭、孫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