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星空,也是一种资源和遗产

2016年07月07日08:30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阿里天文观测区的星空

   “星空给人类以灵感。仰望星空是一切文化和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全过程。对宇宙的探寻支持了许多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

   ——摘自2017年4月首届世界星光大会宣言

   浩瀚无垠的银河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站在山巅环顾四周,星云仿佛荡漾在脚下,银河宛如明亮的牛奶瀑布展现在眼前,似乎伸出手便可以触摸到。这种感觉,现在鲜有人体会。

   “2007年4月召开首届世界星光大会我并不知道,但宣言中提到的国际天文年,却使我重新认识头顶上的星空,走上了暗夜保护之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星空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国星空会)负责人王晓华说。

   2009年,以纪念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400周年为主题的国际天文年在全球展开。作为一名业余天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王晓华从北京天文馆的专题展览和报道中了解到暗夜保护理念。

   “天上的星星有什么可看的”、“星空怎么保护,到天上去?”、“现在水、土地、空气污染还没解决好,哪能顾得上星空”……面对这些疑问,王晓华说,仰望星空可以使人得到知识的丰养、素质的提升和精神的升华,一个民族如果只看脚下是没有希望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其生态环境发展战略不应有缺项。

   2011年,王晓华尝试拍摄的《长城上的夜空》作品在“夜空下的世界(TWAN)”国际摄影大赛中获奖,被美国《国家地理》列为“年度最佳夜空摄影作品”之一。

   大赛评委、天文学家无国界(AWB)组织负责人迈克.西蒙斯对王晓华说:“世界许多地方、包括非洲已经开始注意控制光污染和建立暗夜保护地,但中国还是空白。”迈克.西蒙斯建议作为中国首个夜空摄影获奖者的王晓华参与到暗夜保护的工作中来。迈克的话让王晓华感到一种责任和使命,他开始关注这一新兴的理念、业态及相应的国际机构。

   暗夜星空保护在国际社会悄然兴起

   浩瀚的星空,神秘的宇宙,常常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憧憬。

   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面对光污染的蔓延,许多天文台被迫放弃或迁址,公众熟知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已经改为展览馆。随着天文事业的发展,一些天文学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何处安放宇宙的眼睛!

   为了呼吁保护“黑天鹅绒”般的夜空,留住璀璨星空。1988年,美国基特峰国家光学天文台负责夜空质量监测的天文学家大卫·克劳福德和当地的天文爱好者蒂姆·亨特,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光污染给夜空造成的侵蚀感到忧虑。因此,世界上第一个专注于该领域的非盈利组织——国际暗夜协会(IDA)在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诞生。

   “通过负责的户外照明保存、保护夜间环境和夜空遗产,是国际暗夜协会的基本宗旨,也可以说是暗夜保护的基本概念。”王晓华表示,光污染首先威胁天文观测。光污染越强,望远镜的能力就越弱。而望远镜的口径越大,对夜间环境的要求就越苛刻。

   二十多年来,国际暗夜协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响应。截至2016年6月,已在20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66个分支机构;在世界各地认证了66个暗夜保护地,其中暗夜自然区2个,暗夜保护区11个,暗夜公园36个,暗夜社区14个,暗夜友好发展区3个。但中国的暗夜保护区在国际认证方面还是空白。

   2007年4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天文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等多个机构和国家在西班牙拉帕尔玛岛召开了“世界星光大会”并发出宣言,呼吁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光污染的威胁,保护暗夜星空这一普遍的资源和遗产。

   星空,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文化、教育、科学等意义。星空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也是星空文化的一部分。人类几千年来不断仰望和探索星空,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责编:初梓瑞、蒋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