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公益

第十二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

候选案例:关于为明天·一起善行【2】

2017年12月19日23:59 | 来源:人民网-公益频道
小字号

责任故事:

2017年8月18日至21日,凯德2017“为明天?一起善行”华东区志愿者团队一行12人,跨越1600公里的山川阻隔,赴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下两镇落山村和东垭村探访童伴之家和当地的留守儿童。这是凯德“为明天”志愿者今年组织的第二次留守儿童探访,旨在了解这些孩子真实的境遇。

刚学会说话的2岁孩子,就嚷嚷着去上海

有一个农户家最小的孙子,今年2岁多,他爷爷告诉我们,每次天上飞过一架飞机,他都会抬头指着飞机嚷嚷,去上海,去上海!他只知道他的妈妈在一个叫做"上海"的地方,那里很远很远。

当听到我们来自上海,小孩子固执要跟着我们走,光着他的小脚丫,跟在我们的身后拼命跑。志愿者轻轻抱起他,想要把他送回他爷爷家里,他却在志愿者怀里不停地扭,嘴里喊着:"去!去!"

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他们父辈带给城市的便利生活,却未曾想到这背后,那些孤独而渴望关爱的留守孩子,他们的泪眼。

这个故事来自凯德“为明天”志愿者张婧绮的探访手记,而像这样令人无奈的故事,在志愿者的探访手记里还有很多:有个孩子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只因为在上海打工的父母告诉她,她总有一天也要走出去的,说方言不行;还有的孩子,看到志愿者给自己拍的照片,一定让志愿者把这些照片发给她在外打工的父母。

志愿者们刚到了村落,就感受到这群每时每刻都在跟孤单“格斗”孩子们真实的生活。

了解,体验和互动,是改变的第一步

凯德“为明天”华东区志愿者的留守儿童探访活动,通过向村委了解当地留守儿童整体状况、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参与“童伴之家”的互动活动和陪伴课程、体验童伴妈妈的日程工作,从而真实感受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启发思考号召公众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童伴计划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在地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共同发起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项目通过“一个人(童伴妈妈), 一个家(童伴之家),一条纽带(项目联动机制)”的模式,建立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保障留守儿童权益 。

2017年6月,凯德集团通过“为明天·一起善行”大型体验式公益活动捐赠100万人民币,资助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和通江县20个村童伴之家的运营。

志愿者此次探访的落山村,全村200名左右的0-18岁儿童,其中有130多名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2016年童伴计划启动后,有70多位留守儿童经常来童伴之家活动。

童伴之家从创办以来得到了共青团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经常举行的志愿者活动既传播了知识,丰富了小朋友的业余生活,也使得平时要兼顾照料儿童与农活的祖父母能够有喘息的时间。还有14名小朋友的户口问题在童伴妈妈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

为了充实孩子们的留守生活,志愿者们都拿出了看家本领

此次的志愿者团队人才众多,大家各尽所能,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课程活动。

上海辰山植物园的郗旺老师,带给小朋友们一节生动有趣的科普教育课,传授从植物中提取色素,制作植物拓印画的方法。在制作完成后,孩子们骄傲地高举着亲手绘制的作品,在镜头前留影纪念。小朋友们发现原来每天生活的世界居然蕴藏着这么多有趣的知识!

艺术手工课上志愿者们教授小朋友们用绘制色彩绚烂的风筝,陪伴他们放飞梦想。英文歌曲课,由年仅10岁的小志愿者担当老师,教小朋友们一起演唱充满童真的英文五官歌。

上海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李斌老师特意准备了精彩的空手道入门课程,孩子们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毕竟强身健体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填补留守儿童内心空缺,能做的还很多

此次探访过程中,志愿者们通过和当地村委,童伴妈妈,以及留守儿童家属的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要明显优于非留守儿童,比起经济资助,体质健康、学业辅导、心理发展、社会交往和安全保护意识才是关注留守儿童的重中之重。

比如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独自走路上学,交通安全隐患大;而且留守儿童年龄偏低幼,年龄越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几率越大;但同时又发现,学历较高的父母越容易在本地找到工作,通过父母职业技能培养等方式或许可以解决一部分留守儿童问题。

志愿者们还发现村里的孩子不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懂得表达,但嘴上不说不代表心里不想,他们同样需要与人交流,也渴望被关注、关爱,这也是童伴之家存在的最大意义。虽然探访只有两天,但善行却可以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持续进行。

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紧密配合共同作用的。为此,为明天还将在当地开展实地探访和参与田野调查整理成报告或书,真实反映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号召更多人关注到这一弱势群体。

凯德希望通过自身的行动,吸引更多的NGO、合作企业、社会知名人士、媒体等社会力量,搭建更广泛的公益平台,传递对公益实践模式的思考,引发对弱势儿童群体的广泛关注,并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

注:以上资料均由申报者提供。

(责编:初梓瑞、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