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老鄉不脫貧 老韓不走人

——第一書記韓獻良的駐村扶貧路

2019年01月04日08: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開欄的話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一九年新年賀詞中說,我時常牽挂著奮戰在脫貧一線的同志們,280多萬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工作很投入、很給力,一定要保重身體。習近平主席指出,2019年,農村1000多萬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要如期完成,還得咬定目標使勁干。

要完成艱巨的脫貧任務,駐村干部、第一書記該怎麼干?精准扶貧方面還有哪些困難需要克服?摘帽后還有什麼擔憂?本版今起推出“新年伊始看脫貧”系列報道,探訪脫貧攻堅一線,為您呈上各地的探索。

核心閱讀

韓獻良至今還記得2016年剛到村裡時,受到的冷遇:男人們三五成群,指指點點﹔婦女們雙手抱在胸前,斜著眼打量,竊竊私語。

走村入戶、架棚修路,化解滯銷、開辟銷路……3年下來,韓獻良用實際行動,打消了村民疑慮,推進了脫貧工作的落實。

駐村到期了,他主動要求延期,“宋堯不脫貧,我老韓不走人”,一定要讓鄉親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越來越近,各地的脫貧攻堅戰進入了沖刺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駐村的第一書記該咋干?如何克服困難?新年伊始,記者來到河北省南部的國家級貧困縣——邯鄲市大名縣,一探究竟。

想巧招,做精通農村情況的“知情人”

【畫外音】

3年前韓獻良剛來村子時,門不清、路不熟,找人都找不到。對扶貧對象不甚了解,這精准扶貧可怎麼展開?

殊不知,一張五顏六色的地圖,成了駐村工作組打開局面的利器。

時值寒冬,北方處處蕭瑟。掉了葉子的泡桐樹,顯露出突兀的鳥窩。

早上剛六七點鐘,大名縣埝頭鄉宋堯村的第一書記韓獻良就哈著氣、搓著手出門了。他要趕在村民外出之前去探訪。這是他的工作慣例。

精准入戶、定期回訪、普及政策、了解需求,這是駐村干部開展精准扶貧的關鍵環節。然而3年前,這對韓獻良而言,還是一件極傷腦筋的事。

那是2016年2月底,韓獻良初到宋堯。村干部告訴他,全村443戶村民,共2187人,其中貧困戶199戶,總共450人。村裡人世代以種麥子、棒子為生,人均年收入僅2000余元。

宋堯村村大、戶多、分布廣、胡同交錯,一說要入戶,隻能讓村干部領著。韓獻良說,那時候的自己簡直成了一隻“老黃牛”,被牽著鼻子走這走那。

以往遇到類似情況,有的駐村干部就偷偷使“巧勁兒”:離得近的多訪點,遠的少訪點﹔熟悉的多跑幾次,不熟的干脆不去。但韓獻良不想這麼干。

半個多月后,一張“貧困戶屬性分布圖”誕生了。

在工作組駐地的牆上,一張白色大圖上色塊斑斕,乍一瞅,還以為是白色布底上繡的花。仔細看,密密麻麻的小黑框代表村民房屋,按具體位置標有姓名。粉、綠、橙三種顏色分別代表一般貧困戶、低保貧困戶和五保戶,對房屋分色標注,屬性、位置一目了然。這是工作組自創的“扶貧色彩地圖管理模式”。

韓獻良說,做這張圖的靈感源自一次村裡修路時看到的交通施工圖。“當時我和村兩委干部一合計,又經縣扶貧辦協調,給繪制施工圖的測繪公司提要求,反復校對,加工成了一份‘扶貧版’地圖。”此后,他又把扶貧地圖升級成掌上“流動地圖”,手機查看,極大提高了入戶效率。

在走訪中,韓獻良還發現好多貧困戶家中資料亂扔,找起來耗時費力,嚴重影響了精准識別和退出環節的認定。對此他又自創了雙色袋管理法,用紅色、白色分別代表低保貧困戶、一般貧困戶,把重要資料分別集中存袋,精准管護。

兩年來,韓獻良依托這套扶貧色彩管理方法,掌握了精准扶貧工作的主動權,減少了信息丟失,由被動的“老黃牛”變成了能領著工作隊員、督導成員隨時精准入戶調研的“拉車馬”,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重民生,做與村民肝膽相照的“貼心人”

【畫外音】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脫貧攻堅也不是。老鄉看你行不行,關鍵是能不能帶著大伙致富,其他都是虛的。

韓獻良的工作從務虛轉變為務實,鄉親們的態度也從冷言冷語變為拍手稱贊。

對於脫貧致富,村民們早已“望穿秋水”。落到扶貧干部身上,大伙就一個標准:干不干實事兒!

韓獻良至今還記得2016年剛到村裡時,所遭遇的冷待:男人們三五成群,指指點點﹔婦女們雙手抱在胸前,斜著眼打量,竊竊私語。“什麼扶貧干部,就是來整虛活兒的!”“轉轉”干部、“走讀”干部、挂名干部……這些年,村民們見過。

一堵隱形牆壁似乎豎起來了。如何化解在村民心中虛空的“形式感”?韓獻良試圖用熱情感化村民:“叔叔、嬸子啊,俺是工作隊成員,俺剛來,啥也不懂,您可多教教俺吶。”

腳步不停,笑臉相送。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見門就進,韓獻良感覺自己“像個推銷的”。然而,辛苦幾個月,村民們的態度卻沒啥改觀,說話還是愛搭不理。

深夜,農家房裡昏暗的節能燈下,韓獻良輾轉難眠。從黨政機關的中層干部,到不受待見的村干部,落差感十足,存在感微弱。“說我是玩虛活兒的,那我就不整虛的,我就來實的!”

將貧困戶的迫切需求列出清單,韓獻良開始積極跑辦,爭取資金,轉身當起了“包工頭”:對3600多米的村內路和出村路進行了翻修,失修已久的危橋加固通車了,惠民水站全新亮相,坑坑窪窪、雨天積水的鄉村小學操場得到修整……

想起原來孩子們一個個提著褲腿踏過泥濘的操場,看著他們在新操場快樂地追逐奔跑,一些來接孩子放學的村民,開始主動和韓獻良微笑示意。

那年,村裡20萬斤大棚西瓜成熟在即,“銷路難”卻成了攔路虎:臨近的山東,市場成熟,可價格低,一斤才7毛左右﹔想賣到別的地兒,又不認識批發商。貧困戶們陷入兩難境地。

劉現寬包了3個棚,種了上萬斤西瓜,滿懷期待。可眼下瓜皮就快“崩了”,還沒賣出去。劉現寬本就是急脾氣,高血壓都發作了,每天在棚子外皺著眉頭來回走,見人就擺手:“明年不種了,不種了!”

“你是第一書記,大棚是你修的,你就得替我們把瓜賣出去!”洶涌而尖銳的矛頭指向了韓獻良。

在嘗試過多種方法之后,韓獻良在微信朋友圈發起了求助:“我是韓獻良,我為宋堯西瓜代言。我們誠實守信,目前情況緊急,真心期待您的相助。”

消息在韓獻良的干部同事圈中迅速發酵,同時他還聯系上了當地公益組織,爭分奪秒聯系商戶看瓜簽訂單。500多名志願者復制轉發了韓獻良朋友圈的信息,在多個微信群搞起賣瓜“愛心接力”。然后,韓獻良與志願者們商定了市區售瓜點,晝夜奔波、忙碌。

7000斤,採摘﹔2萬斤,訂購……幾天時間裡,北京、上海、山東等地,100多個訂購電話紛至沓來。前后20多天裡,近20萬斤扶貧西瓜全部售出,一斤賣到1塊錢,解決了貧困戶的燃眉之急。緊鄰一些鄉鎮都知道了大名的“網紅西瓜”,認識了宋堯的“賣瓜書記”。

瓜農釋然了,歡喜了。劉現寬帶著其他瓜農,將一面錦旗送到了駐村工作組的駐地。

那之后,村民們包的餃子、蒸的菜窩、擀的面條、種的瓜果,都不忘給工作隊送點來。之前村民口中的“那個誰”,現在成了人人口中的“老韓”。

獻真心,做不忘關心妻子的“有情人”

【畫外音】

扶貧干部也是人,也有家庭。繁重的工作和溫馨的生活,變成蹺蹺板,一頭抬起,另一頭就會落下。怎麼平衡?

扶貧工作要下巧勁,家庭和諧的維護同樣要下巧勁。不是嗎?

扶貧工作上的節節進展,是韓獻良和另外兩名工作隊成員不斷擠壓個人時間換來的。每個月,他們都在村裡駐扎25天以上,除了走村情、跑項目,還得填寫大量的扶貧材料。忙起來,有時候一個月都耗在村裡。

剛下村時,聽著韓獻良滿腔抱負的熱血言論,妻子也支持。可駐村時間久了,妻子的嘴也漸漸“噘了起來”:給家裡的照顧少,父母身體不好,女兒又在升學關鍵期……

“我就給她講,脫貧成果關系到全面小康,關系到幾千萬人的福祉。扶貧干部可是關鍵環節。”韓獻良說。

這樣的“開導”,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用越來越弱了。“有時候,說急了,她就說‘要不你把戶口遷到大名去吧’,還回來干啥!我們這個‘小家’不需要你,你忙你的‘大家’去吧!”韓獻良說。

怎麼辦?駐村兩年多,粗獷的漢子也變得柔情起來。韓獻良總是變著法兒逗妻子開心。妻子老家是大名縣的,他就說:“我去扶貧就是替你去建設家鄉呀。你還不了的債,我得替你給還上呀!”說得妻子又氣又笑。

2018年12月22日是韓獻良結婚22周年紀念日。這天是周六,但恰逢村裡有事,沒脫開身。撥電話,連打幾次,都沒接。韓獻良知道,妻子鬧脾氣了。

得制造“驚喜”。紀念日之后,韓獻良有天故意說不回去,卻提前回到家,把家務收拾妥帖,飯也備好。妻子一進門,看到系著圍裙的丈夫,之前的不開心煙消雲散了。

駐村近3年,韓獻良的成就感全在村裡了:前前后后爭取了近500萬元資金,建了春秋大棚農業項目,上了建興家具和唐人神養殖兩個入股分紅項目,還有基礎設施改造項目等。村裡的5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除3戶尚未脫貧外,52戶已脫貧,仍在延續扶貧政策。

本來駐村兩年到期,2018年初韓獻良可以離開宋堯。但是,剛剛脫貧的群眾會不會返貧?運作到一半的光伏項目和葡萄園項目,會不會半路熄火?說到離開,韓獻良有種“長征走了一半,就要止步的感覺”。

“脫貧攻堅,既要精准,更要持續。我已下定決心,宋堯不脫貧,我老韓不走人。”2018年3月,韓獻良主動請纓,再干3年。

“老韓不走了”,這消息迅速在村裡傳開。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04日 14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